昔日辽源发展经济的一段辉煌历程

昔日辽源发展经济的一段辉煌历程
张锦春

    改革开放前,在全国还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里,辽源市招贤纳士、引进资金、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办起一批工厂,走出一条自己发展经济的道路。
    1947年,辽源解放初期,是一个只能生产“两稀一干”(豆油、烧酒、青砖)的农业县城。那时,城里没有一家工厂,农村孩子长大了跟着父母种地,城里孩子长大了跟着父母经商。众所周知辽源有一位擅长抓工业、智谋办工厂的能人,名叫董乙第。他先后任市政府工业科长、市计委主任,主抓工业的副市长等职。在辽源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从1950年开始到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前,采用招贤纳士、引进资金、联合办厂的方法,在辽源市建起了纺织、轻下、机械、建材、化工、电子六大工业体系,有二百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厂,拥有四万多名工人的雄厚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前辽源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特别是在纺织、轻工、化学、医药等方面百花齐放,在东北地区影响甚大,一时人们把辽源市誉为“东北的小上海”。
    辽源建工厂发展自己的经济,一是解决县城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二是解决辽源煤矿采煤工人家属的就业问题。辽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说要发扬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精神建设自己的工厂,要用干生枝,枝生叶,叶长枝的方法把辽源的经济搞起来。董乙第说知识就是力量、技术决定一切,辽源缺乏技术人才,得从外地招聘人才才能办起工厂。他先后从上海、辽宁等地招来了四百多位技术人员,有工程师、有退休的老工人、还有一些有技术专长的待业技术人员来辽源建功立业。
    那时辽源没有工业,也没有资金,要请外地来辽源办厂,就得和人家联合办厂。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里,辽源在招商引资方面,进行了三次大招商。第一次招商引资是请中央建设工业部,让他们和我们合作(那时叫合作),到辽源来办钢铁厂,建设东丰和平铁厂,由他们派厂长,我们当副手。他们派了很多级别很高的有工作能力的干部到辽源来工作。第二次招商引资是到上海纺织工业局,说我们要帮助他们解决原料问题,请他们在辽源建设化纤厂。他们一听很高兴,上海纺织公司主要领导、各大厂厂长、工程师都来了。他们把今天我市化纤厂那里,还有从今天市广播大厦开始,一直到南边锅炉厂的一大片地都买了下来。因为化纤厂是1960年8月1日开工建设的,当年管建设这个工厂叫“六O八一”工程。他们与辽源合作建设了辽源市化纤厂,还派来级别很高的干部来当厂长。第三次招商引资是1979年中越战争时期,董乙第听说国防科工委在黑龙江的一个兵工厂,要新建设一个军工企业(做手枪),工程巨大。他听到消息后,又到国防科工委和黑龙江去联系。当时,辽源归四平地区领导,地区领导认为这个军工厂是个大工厂,占地太多,和我们没关系,不太同意,因领导意见不统一,没引进来这个项目。
    纵观辽源发展工业经济的做法是大手笔的,那时引进来的先进技术、技术人才,为改革开放后辽源经济建设打下雄厚基础。如今天的“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就是由那时的基础发展起来的。昔日主抓辽源工业经济建设的能人董乙第现在已是耄耋老人。他耳朵听力差、眼睛也看不清,但是老人身体气色很好,头脑思维很好,说话也很铿锵有力,过着晚年的幸福生活。他说,自己现在身体虽然差一些,但是和那些为革命去世的老同志相比,自己还能看到今天改革开放后辽源的经济辉煌成绩,感到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