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女人 如花绽放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生活中,她们是贤妻良母,尽心尽责、任劳任怨,和家人一起经营幸福、美满的家庭;工作中,她们是职场上的铿锵玫瑰,巾帼不让须眉,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她们外表柔弱,但不失美丽、自信,她们情感丰富、内心细腻,有着一颗刚强、韧性而又善良、慈爱的心。她们的经历也许并不惊天动地,但却蕴含着妇女“半边天”的底色。
人物档案:胡双庆 辽源市东霖草编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妇女”进入胡双庆的视线。胡双庆急了:“在家闲着拉家常,为啥不走出来靠双手实现自身价值呢?”家政、草编、计算机……胡双庆带领农村妇女实现自身创业就业达3万余人,很多妇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
工作感言:让企业找到“意中人”,让就业者找到“舞台”,我愿意做这个“伯乐”。
胡双庆的创业史,可谓曲折丰富。1997年,28岁的胡双庆和丈夫借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那时的她既不懂电脑更不会设计,完全是个“门外汉”。困难面前,胡双庆坚持自己的初衷,摸爬滚打中,广告公司日益走上轨道。但在经营过程中,胡双庆看到很多企业和用工单位面临技术人才缺乏的困境,胡双庆因此萌发了创建学校的想法。说干就干,有了先期创业的经验,2003年,胡双庆创建了金帆技工学校,面向市场和人才就业全面开班办学,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胡双庆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妇女”因为丈夫外出打工,除了照看老人孩子,似乎就剩下打麻将、拉家常了。胡双庆心想:如果这些姐妹能够学会一技之长,动手学草编,就既能养活自己,又能实现自身价值。
2011年,胡双庆便在技工学校增设了玉米叶编织班,请老师、买材料,免费培训。胡双庆说:“最初只是开办了一个专业,姐妹们的强烈愿望就是把自己编的产品卖出去。”胡双庆介绍,通过在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对比我们的产品,不免感到有很大落差,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每项工序做细。相比之下,我们更侧重原创、环保,创业过程中,我们很有干劲。
如今,在胡双庆的带领下,周边农村涌现出了一大批“巧手媳妇”。一片片玉米叶和一根根乌拉草在她们手中“穿梭飞舞”,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个个精美别致的草编工艺产品。在她的陈列室里,精巧的鸟笼子、憨态可掬的草娃娃、家用收纳箱、婴儿摇篮、宠物窝,各种玉米叶编织工艺品应有尽有。目前,吉林省东霖草编文化产业公司在辽源设置了20多个合作网点,年销售产品46万件,带动上千户农民就业。
胡双庆说,想将草编文化事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听说目前她还在计划于外省开设分公司,带领更多的妇女姐妹致富。
人物档案:李淑侠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人,现任东辽县顺禾乌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吉林省金满乌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东辽县政协委员
创业感言:我这个人就是要强,无论做什么我都要做到最好,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儿,我就一心一意去做,做就做出点儿名堂来。
“呀,这不是乌米嘛,有些年没见到过了,给我来两袋。”这是记者在李淑侠店里看到的情景,说话的是一位来店里购买乌米的老大娘。乌米到底是什么呢?李淑侠告诉记者,乌米是一种生长在高粱、玉米等作物顶部的真菌,颜色多为黑色,可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走进李淑侠的这间店铺,除了摆放整齐的乌米产品以外,墙面上还悬挂着各种介绍乌米的展板,能看得出来,李淑侠的乌米事业发展得非常好。其中,一块介绍李淑侠的展板格外显眼,从这块展板中可以看出李淑侠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
1982年,那时的李淑侠曾在金州中心小学担任代课老师。“那时候老师待遇挺好的,但是我心里总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我,我总惦记着自己干点儿什么买卖。”李淑侠说。1984年,李淑侠嫁到了东辽县安石镇,有了家庭的她总想着要做点事儿,承担起一份家庭的责任。就这样,她开始为自己的“创业”筹划了。她在街边卖过卷粉、卖过蔬菜,但当时有着高中学历的她觉得自己根本不甘于那样的生活,所以她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又在1991年开始做起了服装剪裁加工,经常加班加点儿到深夜是常事儿,李淑侠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后来,她又在安石供销社担任售货员,但在2005年,由于机制不活、体制不顺,安石供销社同其他供销企业一样,经营难以为继。在企业即将破产倒闭的时刻,李淑侠凭借着自己多年做生意积攒起来的经验和过人的胆识,毅然挑起了安石供销社这副重担,对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做起了化肥生意。
承包之初,企业负债累累,没有一间像样的仓库,没有货源、没有客户,为维持经营,李淑侠花光了所有积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营稍有起色,她就对企业进行改革,对老职工进行了妥善安置,重新制订了企业经营规划,利用原国营供销社信誉好的优势,开展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业务,并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同山东史贝美公司签订了辽源地区总代理合同。凭借着价格合理,诚信经营,很快就占领了辽源地区的农资市场,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常言道:“磨难孕育机遇,挫折催生新路。”2009年,李淑侠在一次化肥学习会上结识了乌米的研发人,经过深入的交谈后,李淑侠认识到乌米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乌米种植是一项新兴产业。从那时起,李淑侠就有了她的“乌米梦想”。实践出真知,说干就干。2010年,李淑侠小试牛刀,在当地与小部分农民合作种了2公顷乌米。但由于第一年试种没经验,播种较晚,又逢干旱,当年产量并不理想,种植乌米的头一年就赔了2万多元,但她仍然坚信心中的想法,认为这是个好项目。第二年,由于吸取了第一年失败的经验,李淑侠的乌米种植取得了还算可观的收益。2012年,她主动向县里申请,参加农博会,这样一来乌米的销路就能有所拓宽。李淑侠的乌米事业做得越来越好,并在2014年11月入驻电商,销售范围覆盖全国,销量逐年增长。
人物档案:费丽萍 辽源市丽萍布艺家居软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0年1月,费丽萍创办了“兴隆家纺”,由最初的1人奋斗,到现在公司已经扩大到12个人一起创业。如今,她的布艺家居公司在我市已小有名气。
工作感言:女人,就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家庭主妇,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自己创业的道路,现在看来,我的坚持是对的,因为我成功了。
“2000年1月2日,那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在一阵鞭炮声过后,我的‘兴隆布艺’开业了,看着只有48平方米的小店里挂满了各种花色的棉布样子,我的泪水终于忍不住地掉下来。”这是费丽萍向记者介绍她的小店开业之初时的情形,从她的眼神中能看出她对这个“小店”倾注了太多太多的感情,因为她在整个交谈过程中眼眶都是湿润的。“一次去上海的偶然机会,让我了解了布艺家居,这更坚定了我做布艺家居的信心。”
说做就做,费丽萍不顾丈夫的反对,将自己家的48平方米房子腾了出来,作为店面。就这样,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她的小店就开业了。店里除了放一些布料外,还有一台缝纫的机器,因为她是要现场缝制的。没想到刚开业的第一天,就招来了不少顾客,这一天下来就卖了300多块钱,那一夜费丽萍兴奋的失眠了。可是,高兴归高兴,马上就遇到了难题,因为所销售的商品定的利润低,顾客就比较多,再加上临近春节,手里的活就更多了,而且每一个顾客的要求也不一样,有时为了加工一件床品,一夜都不能合眼,这样下来,身体就吃不消了。没有办法,费丽萍就招来了一个缝纫工人,多一个人来帮助自己,就可以让自己的疲劳缓解不少。
可是一个难题解决了,下一个难题就又来了,因为款式样式的增加,人员的增加都得需要大量的资金,可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能撑起一个小店已经很不容易了,要想扩大经营规模,没有资金怎么行。幸好当时有妇联帮助自己做了企业小额贷款,解了她的燃眉之急。有了充足的资金,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就这样,费丽萍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让自己的布艺家居越做越大。现在,她的店面已经扩大到了200多平方米,员工也增加到了12个人,这些员工都是下岗女工,因为她深知一个没有工作的女人是什么滋味,所以她这里成了下岗女工的小小栖息地。如今,费丽萍也有了自己的生产小车间,就连产品的样式也由最初的床品、窗帘的百八十种,增加到现在所能涉及的家居布艺近七八百种,会员已经达到了一万多人,全凭着顾客的口碑,让这个小小的布艺家纺走到了今天。
对于下一步计划,费丽萍说,希望能够扩大加工车间,然后吸纳更多的下岗女工加入到她这个团队,让自己的产品做大做强,销售量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最优质的服务,打造辽源最高端大气的布艺家居。
人物档案:白玉晶 市水务集团排水维护队队长
身为队长,白玉晶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带领32名职工负责全市排水设施的维护、维修工作,每年排查市区内近万个排水井,多次出色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2015年被评选为“辽源好人”年度人物。
工作感言:我只是做了自己份内的工作,我也愿意继续把这项工作做好,为咱辽源百姓创造一个好环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女汉子”白玉晶,坚守清掏、排水一线16载,抢险清淤不让须眉,别人眼中的这份“苦、脏、累、险、毒”的活儿,她却干得乐此不疲。是什么原因让她如此执著?
今年39岁的白玉晶,是市水务集团排水维护队队长。从她上班的那天起,作为公司最年轻的一员,她显示出了一个年轻人少有的成熟和干练,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没说过苦、没喊过累,就是这样一种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很快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1998年,她开始作排水维护队的核算员工作,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07年被提升为排水维护队副队长,2009年被任命为队长,一直奋斗至今。
东起三湾桥,西至钢管厂,南至四浑公路,北至古仙桥,覆盖全市近200公里巷路、支路的排水管网及设施的维护及养护工作都由白玉晶负责,虽然肩上的担子逐渐在加重,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女人的柔弱身躯却不分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马葫芦”为伍,与淤泥浊水相伴,如此沉重复杂的工作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条,共事的男同事们都不得不为这样能干的“女汉子”伸出大拇指。
2000年8月,一场半个多小时的暴雨将白玉晶的家淹了,不一会儿的工夫,屋内地面已积满了雨水。就在这时,电话响了,公司领导要求通知全队上街防汛,她二话没说,通知完毕后锁上灌入污水的房门,趟着水赶到现场。凌晨4点回到家,虽然屋内的水已退去,地上却满是垃圾、污泥,看着地上的一片狼藉,她却笑了!
排水时,她为了防止过往车辆、行人掉进排水井而站在3月冰冷刺骨的积水里;抢修时,她被水车枪头喷出的下水道污水从头淋到脚却继续坚持作业;清淤时,她爬到出水口里扒出淤泥、粪便和垃圾;抗洪时,她是扛着沙袋站在抢险一线的唯一女工……这些都是她工作中的点滴缩影。
2013年,台风“布拉万”来袭,风助雨势,白玉晶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连续昼夜奋战多日,坚守在抗洪抢险一线。她总说:“别人都问我,为啥会选择这样一份工作,而且干了这么多年?我觉得还是因为热爱吧,只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再苦再累都觉得值。”
排水维护工作要求队员们随时待命,只要发现漏点,就要即刻赶赴维修现场。为此,白玉晶和她的队员们时刻做好了备战的准备……
人物档案:牛玉兰 东辽县平岗镇共安村党支部书记
年过五旬的牛玉兰经过自己多年拼搏创业致富后,本可以在家享享清福,但她却挑起了一个“后进村”的担子,只为她也是一个农民。
创业感言: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乐于帮助他人才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人生。
走进东辽县平岗镇共安村,一条宽敞的马路蜿蜒延伸,屋舍错落有致地排列,宁静恬淡的乡风拂面。从全县有名的“后进村”到现在积极发展生产,村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质朴,刚刚上任满一届的村党支部书记牛玉兰让共安村的“日子”有了起色,成了“后劲儿村”。
“自己的日子过好了,也得让村民的日子好起来。”牛玉兰是个要强的女人,年轻时家里穷吃了不少苦,这些年做生意赚了钱,按理说年过五旬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了,可她偏偏当起了共安村的村书记,压力大、担子重、问题多可想而知。
牛玉兰一上任,马上做了两件让村民拍手称快的好事。共安村一组和七组地处原矿区,由于矿区水污染严重,吃水是最大的难题。这两组的145户村民,长年累月用水车到十几公里外拉水,给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县里曾给打了两眼80米深的水井,安上了自来水,后来因水泵坏了没钱买新的,一直停用。牛玉兰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开上自家的车、拿上自家的4000多元钱为村里买回了一个新水泵,让村民再不用为吃水发愁。由于路不好,每到秋收季节,农户们地里的粮食就拉不回家,家里的粮食也卖不出去。牛玉兰组织村民为路况最差的2组和3组修了12公里长的砂石路。牛玉兰还多次到县里争取,给村里5处水毁路段安上了涵管,重新加固维修了3座桥。几百万斤的粮食能顺顺溜溜收回家,又能卖出好价钱,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牛玉兰当村书记最想做的事。她个人出资1.6万元买来笨鸡蛋,孵化鸡雏7000余只,免费送给有致富愿望的村民,让他们依靠地理优势散养散喂,精心养殖,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发展了一批笨鸡养殖户,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笨鸡、笨鸡蛋供不应求。根据平岗镇一区托四园的战略规划,共安村被确定为特色种养园。牛玉兰抢抓机遇,带领30多名村民到省农博会参观考察,引进了治疗痛风的磁性药用萝卜、中药黄芪等特色种植品种。七亩磁性萝卜目前市场价值40余万元,十亩黄芪每亩地可达到6000元收益。村里还建有500只大雁的养殖基地,为发展特色养殖打下了良好基础。
眼看村里的日子越过越好,牛玉兰又在文化建设上做起了文章。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在村里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2014年8月,村民们在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上举办了首届“共安村文化艺术节”,对外展示了共安村的特色农副产品,展示了共安村经济发展的新风貌。
当村支书3年来,牛玉兰顾不上家里年迈的老母亲,顾不上照看自家的生意;自掏腰包为村里几户特困户办理合作医疗,跑前跑后解决村民遇到的难题。牛玉兰说:“只要村民喊我一天的村书记,我就要为村民敲好一天的钟。”
人物档案:纪丽威 吉林省有道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0年,在外打拼十余载的“80后”创业者纪丽威,放弃自己创办的房产公司,置身一人回乡创办了养鸡场。如今,已拥有3家企业和3个合作社的纪丽威做起了网上“鸡产品”生意,让她的绿色“鸡产品”走向全国各地……
创业感言:回乡创业一直是自己的梦想,不仅能带动父老乡亲增收,还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在西安区灯塔镇龙背村6组,不远处的山脚下一排排平房映入记者眼帘,这便是远近名闻的“两只母鸡”的“女掌柜”纪丽威的辽源市西安区林泉物业养殖场。“咯——咯——咯”,刚到养殖场记者便看到一只只黑鸡在房前屋后的林地里自在地唱着歌、觅食昆虫。“女掌柜”纪丽威指着鸡群告诉记者,这些就是散养的“蚯蚓蛋鸡”——澳洲黑乌鸡。
1982年出生在农村的纪丽威,17岁初中毕业就不甘平庸生活,独自开始外出打工。最初纪丽威在餐馆当服务员,头脑精明的她1999年开了一家餐馆自己当起了老板,并于2006年在苏州创办了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成为当地房产中介中的佼佼者。2010年春节,回乡探亲的纪丽威看到家乡发展变化,便有了回家创业的想法。
开弓没有回头箭,说干就干。当年2月,纪丽威变卖了苏州房地产中介公司,自筹180万元启动资金在老家西安区灯塔镇龙背村创办了肉鸡饲养场。买专业书集、看光盘、上网查资料、参观学习外地养殖场,参加各种养殖创业培训班,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掌握了一套养鸡先进技术的纪丽威,成为农村养殖技术实用人才,走上了规模养鸡的崭新道路。养鸡给纪丽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她始终没有忘记乡亲们,在鼓励村民一起发展养鸡产业的路途上,只要村民有干劲,谁缺资金她帮忙,缺技术她传授,几年下来,纪丽威成立了西安区元丰养殖专业合作社、辽源市西安区有邻养殖专业合作社联社,发展带动养殖社员200户,带动就业200余人。
“养殖离不开技术,增收离不开创新。”纪丽威说,每逢过节经常会有朋友找她买“笨鸡蛋”送给外地的朋友,这让她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条创新致富路。纪丽威做了市场调研,寻找生态养鸡技术,最终有了养殖林下“蚯蚓鸡”的想法。2013年,为了扶持纪丽威生态绿色养鸡业,村里将2万公顷林地无偿借用,让她率先办起“养鸡——鸡粪发酵——养殖蚯蚓——蚯蚓喂鸡——鸡下蛋”生态循环产业链的笨鸡养殖场,并以“原生态、绿色、环保”为发展理念成立了吉林省有道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随着一声声“咯咯嗒”开叫,纪丽威养的第一批笨鸡开始下蛋了。怎么把鸡蛋销出去,成了时常困扰她的难题。2015年5月,纪丽威到辉南县外出学习,让她了解到电子商务平台,便有了开淘宝店的念头。她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网店经营管理,并邀请了专业团队设计网店,聘请专业团队主管销售和客服。就这样,当年8月,以销售蚯蚓乌鸡、乌鸡、笨鸡及木耳、蜂蜜等农产品的“两只母鸡”淘宝店向全国供起天然生态绿色产品。“网店起初每天只有几个顾客。”纪丽威说,靠的就是她们细心讲解笨鸡是如何饲养、怎么防疫,鸡蛋怎么包装、怎么运输,让每位客户都能非常满意和放心。客户带动客户,会员带动会员,5个月的时间里,纪丽威让“两只母鸡”成了品牌,拥有2000余名会员,营业额达200多万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谈到发展前景,纪丽威笑着说:“我还将继续努力,发展好我的生态绿色养鸡产业,到年底把“两只母鸡”店铺会员发展到5000名,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魅力女人 如花绽放
“巧手媳妇”排头兵
本报记者 张莹莹
人物档案:胡双庆 辽源市东霖草编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妇女”进入胡双庆的视线。胡双庆急了:“在家闲着拉家常,为啥不走出来靠双手实现自身价值呢?”家政、草编、计算机……胡双庆带领农村妇女实现自身创业就业达3万余人,很多妇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
工作感言:让企业找到“意中人”,让就业者找到“舞台”,我愿意做这个“伯乐”。
胡双庆的创业史,可谓曲折丰富。1997年,28岁的胡双庆和丈夫借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那时的她既不懂电脑更不会设计,完全是个“门外汉”。困难面前,胡双庆坚持自己的初衷,摸爬滚打中,广告公司日益走上轨道。但在经营过程中,胡双庆看到很多企业和用工单位面临技术人才缺乏的困境,胡双庆因此萌发了创建学校的想法。说干就干,有了先期创业的经验,2003年,胡双庆创建了金帆技工学校,面向市场和人才就业全面开班办学,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胡双庆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妇女”因为丈夫外出打工,除了照看老人孩子,似乎就剩下打麻将、拉家常了。胡双庆心想:如果这些姐妹能够学会一技之长,动手学草编,就既能养活自己,又能实现自身价值。
2011年,胡双庆便在技工学校增设了玉米叶编织班,请老师、买材料,免费培训。胡双庆说:“最初只是开办了一个专业,姐妹们的强烈愿望就是把自己编的产品卖出去。”胡双庆介绍,通过在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对比我们的产品,不免感到有很大落差,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每项工序做细。相比之下,我们更侧重原创、环保,创业过程中,我们很有干劲。
如今,在胡双庆的带领下,周边农村涌现出了一大批“巧手媳妇”。一片片玉米叶和一根根乌拉草在她们手中“穿梭飞舞”,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个个精美别致的草编工艺产品。在她的陈列室里,精巧的鸟笼子、憨态可掬的草娃娃、家用收纳箱、婴儿摇篮、宠物窝,各种玉米叶编织工艺品应有尽有。目前,吉林省东霖草编文化产业公司在辽源设置了20多个合作网点,年销售产品46万件,带动上千户农民就业。
胡双庆说,想将草编文化事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听说目前她还在计划于外省开设分公司,带领更多的妇女姐妹致富。
“乌米女王”李淑侠
见习记者 陈博琳
人物档案:李淑侠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人,现任东辽县顺禾乌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吉林省金满乌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东辽县政协委员
创业感言:我这个人就是要强,无论做什么我都要做到最好,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儿,我就一心一意去做,做就做出点儿名堂来。
“呀,这不是乌米嘛,有些年没见到过了,给我来两袋。”这是记者在李淑侠店里看到的情景,说话的是一位来店里购买乌米的老大娘。乌米到底是什么呢?李淑侠告诉记者,乌米是一种生长在高粱、玉米等作物顶部的真菌,颜色多为黑色,可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走进李淑侠的这间店铺,除了摆放整齐的乌米产品以外,墙面上还悬挂着各种介绍乌米的展板,能看得出来,李淑侠的乌米事业发展得非常好。其中,一块介绍李淑侠的展板格外显眼,从这块展板中可以看出李淑侠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
1982年,那时的李淑侠曾在金州中心小学担任代课老师。“那时候老师待遇挺好的,但是我心里总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我,我总惦记着自己干点儿什么买卖。”李淑侠说。1984年,李淑侠嫁到了东辽县安石镇,有了家庭的她总想着要做点事儿,承担起一份家庭的责任。就这样,她开始为自己的“创业”筹划了。她在街边卖过卷粉、卖过蔬菜,但当时有着高中学历的她觉得自己根本不甘于那样的生活,所以她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又在1991年开始做起了服装剪裁加工,经常加班加点儿到深夜是常事儿,李淑侠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后来,她又在安石供销社担任售货员,但在2005年,由于机制不活、体制不顺,安石供销社同其他供销企业一样,经营难以为继。在企业即将破产倒闭的时刻,李淑侠凭借着自己多年做生意积攒起来的经验和过人的胆识,毅然挑起了安石供销社这副重担,对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做起了化肥生意。
承包之初,企业负债累累,没有一间像样的仓库,没有货源、没有客户,为维持经营,李淑侠花光了所有积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营稍有起色,她就对企业进行改革,对老职工进行了妥善安置,重新制订了企业经营规划,利用原国营供销社信誉好的优势,开展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业务,并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同山东史贝美公司签订了辽源地区总代理合同。凭借着价格合理,诚信经营,很快就占领了辽源地区的农资市场,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常言道:“磨难孕育机遇,挫折催生新路。”2009年,李淑侠在一次化肥学习会上结识了乌米的研发人,经过深入的交谈后,李淑侠认识到乌米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乌米种植是一项新兴产业。从那时起,李淑侠就有了她的“乌米梦想”。实践出真知,说干就干。2010年,李淑侠小试牛刀,在当地与小部分农民合作种了2公顷乌米。但由于第一年试种没经验,播种较晚,又逢干旱,当年产量并不理想,种植乌米的头一年就赔了2万多元,但她仍然坚信心中的想法,认为这是个好项目。第二年,由于吸取了第一年失败的经验,李淑侠的乌米种植取得了还算可观的收益。2012年,她主动向县里申请,参加农博会,这样一来乌米的销路就能有所拓宽。李淑侠的乌米事业做得越来越好,并在2014年11月入驻电商,销售范围覆盖全国,销量逐年增长。
女人,要有自己的一片天
本报记者 付晓娇
2000年1月,费丽萍创办了“兴隆家纺”,由最初的1人奋斗,到现在公司已经扩大到12个人一起创业。如今,她的布艺家居公司在我市已小有名气。
工作感言:女人,就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家庭主妇,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自己创业的道路,现在看来,我的坚持是对的,因为我成功了。
“2000年1月2日,那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在一阵鞭炮声过后,我的‘兴隆布艺’开业了,看着只有48平方米的小店里挂满了各种花色的棉布样子,我的泪水终于忍不住地掉下来。”这是费丽萍向记者介绍她的小店开业之初时的情形,从她的眼神中能看出她对这个“小店”倾注了太多太多的感情,因为她在整个交谈过程中眼眶都是湿润的。“一次去上海的偶然机会,让我了解了布艺家居,这更坚定了我做布艺家居的信心。”
说做就做,费丽萍不顾丈夫的反对,将自己家的48平方米房子腾了出来,作为店面。就这样,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她的小店就开业了。店里除了放一些布料外,还有一台缝纫的机器,因为她是要现场缝制的。没想到刚开业的第一天,就招来了不少顾客,这一天下来就卖了300多块钱,那一夜费丽萍兴奋的失眠了。可是,高兴归高兴,马上就遇到了难题,因为所销售的商品定的利润低,顾客就比较多,再加上临近春节,手里的活就更多了,而且每一个顾客的要求也不一样,有时为了加工一件床品,一夜都不能合眼,这样下来,身体就吃不消了。没有办法,费丽萍就招来了一个缝纫工人,多一个人来帮助自己,就可以让自己的疲劳缓解不少。
可是一个难题解决了,下一个难题就又来了,因为款式样式的增加,人员的增加都得需要大量的资金,可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能撑起一个小店已经很不容易了,要想扩大经营规模,没有资金怎么行。幸好当时有妇联帮助自己做了企业小额贷款,解了她的燃眉之急。有了充足的资金,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就这样,费丽萍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让自己的布艺家居越做越大。现在,她的店面已经扩大到了200多平方米,员工也增加到了12个人,这些员工都是下岗女工,因为她深知一个没有工作的女人是什么滋味,所以她这里成了下岗女工的小小栖息地。如今,费丽萍也有了自己的生产小车间,就连产品的样式也由最初的床品、窗帘的百八十种,增加到现在所能涉及的家居布艺近七八百种,会员已经达到了一万多人,全凭着顾客的口碑,让这个小小的布艺家纺走到了今天。
对于下一步计划,费丽萍说,希望能够扩大加工车间,然后吸纳更多的下岗女工加入到她这个团队,让自己的产品做大做强,销售量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最优质的服务,打造辽源最高端大气的布艺家居。
备战的“芙蓉”
本报记者 于蕾
人物档案:白玉晶 市水务集团排水维护队队长
身为队长,白玉晶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带领32名职工负责全市排水设施的维护、维修工作,每年排查市区内近万个排水井,多次出色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2015年被评选为“辽源好人”年度人物。
工作感言:我只是做了自己份内的工作,我也愿意继续把这项工作做好,为咱辽源百姓创造一个好环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女汉子”白玉晶,坚守清掏、排水一线16载,抢险清淤不让须眉,别人眼中的这份“苦、脏、累、险、毒”的活儿,她却干得乐此不疲。是什么原因让她如此执著?
今年39岁的白玉晶,是市水务集团排水维护队队长。从她上班的那天起,作为公司最年轻的一员,她显示出了一个年轻人少有的成熟和干练,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没说过苦、没喊过累,就是这样一种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很快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1998年,她开始作排水维护队的核算员工作,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07年被提升为排水维护队副队长,2009年被任命为队长,一直奋斗至今。
东起三湾桥,西至钢管厂,南至四浑公路,北至古仙桥,覆盖全市近200公里巷路、支路的排水管网及设施的维护及养护工作都由白玉晶负责,虽然肩上的担子逐渐在加重,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女人的柔弱身躯却不分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马葫芦”为伍,与淤泥浊水相伴,如此沉重复杂的工作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条,共事的男同事们都不得不为这样能干的“女汉子”伸出大拇指。
2000年8月,一场半个多小时的暴雨将白玉晶的家淹了,不一会儿的工夫,屋内地面已积满了雨水。就在这时,电话响了,公司领导要求通知全队上街防汛,她二话没说,通知完毕后锁上灌入污水的房门,趟着水赶到现场。凌晨4点回到家,虽然屋内的水已退去,地上却满是垃圾、污泥,看着地上的一片狼藉,她却笑了!
排水时,她为了防止过往车辆、行人掉进排水井而站在3月冰冷刺骨的积水里;抢修时,她被水车枪头喷出的下水道污水从头淋到脚却继续坚持作业;清淤时,她爬到出水口里扒出淤泥、粪便和垃圾;抗洪时,她是扛着沙袋站在抢险一线的唯一女工……这些都是她工作中的点滴缩影。
2013年,台风“布拉万”来袭,风助雨势,白玉晶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连续昼夜奋战多日,坚守在抗洪抢险一线。她总说:“别人都问我,为啥会选择这样一份工作,而且干了这么多年?我觉得还是因为热爱吧,只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再苦再累都觉得值。”
排水维护工作要求队员们随时待命,只要发现漏点,就要即刻赶赴维修现场。为此,白玉晶和她的队员们时刻做好了备战的准备……
她让“后进村”成了“后劲儿村”
本报记者 李艳红
人物档案:牛玉兰 东辽县平岗镇共安村党支部书记
年过五旬的牛玉兰经过自己多年拼搏创业致富后,本可以在家享享清福,但她却挑起了一个“后进村”的担子,只为她也是一个农民。
创业感言: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乐于帮助他人才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人生。
走进东辽县平岗镇共安村,一条宽敞的马路蜿蜒延伸,屋舍错落有致地排列,宁静恬淡的乡风拂面。从全县有名的“后进村”到现在积极发展生产,村民生活宽裕,乡风文明质朴,刚刚上任满一届的村党支部书记牛玉兰让共安村的“日子”有了起色,成了“后劲儿村”。
“自己的日子过好了,也得让村民的日子好起来。”牛玉兰是个要强的女人,年轻时家里穷吃了不少苦,这些年做生意赚了钱,按理说年过五旬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了,可她偏偏当起了共安村的村书记,压力大、担子重、问题多可想而知。
牛玉兰一上任,马上做了两件让村民拍手称快的好事。共安村一组和七组地处原矿区,由于矿区水污染严重,吃水是最大的难题。这两组的145户村民,长年累月用水车到十几公里外拉水,给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县里曾给打了两眼80米深的水井,安上了自来水,后来因水泵坏了没钱买新的,一直停用。牛玉兰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开上自家的车、拿上自家的4000多元钱为村里买回了一个新水泵,让村民再不用为吃水发愁。由于路不好,每到秋收季节,农户们地里的粮食就拉不回家,家里的粮食也卖不出去。牛玉兰组织村民为路况最差的2组和3组修了12公里长的砂石路。牛玉兰还多次到县里争取,给村里5处水毁路段安上了涵管,重新加固维修了3座桥。几百万斤的粮食能顺顺溜溜收回家,又能卖出好价钱,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牛玉兰当村书记最想做的事。她个人出资1.6万元买来笨鸡蛋,孵化鸡雏7000余只,免费送给有致富愿望的村民,让他们依靠地理优势散养散喂,精心养殖,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发展了一批笨鸡养殖户,逐渐形成规模化发展,笨鸡、笨鸡蛋供不应求。根据平岗镇一区托四园的战略规划,共安村被确定为特色种养园。牛玉兰抢抓机遇,带领30多名村民到省农博会参观考察,引进了治疗痛风的磁性药用萝卜、中药黄芪等特色种植品种。七亩磁性萝卜目前市场价值40余万元,十亩黄芪每亩地可达到6000元收益。村里还建有500只大雁的养殖基地,为发展特色养殖打下了良好基础。
眼看村里的日子越过越好,牛玉兰又在文化建设上做起了文章。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在村里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2014年8月,村民们在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上举办了首届“共安村文化艺术节”,对外展示了共安村的特色农副产品,展示了共安村经济发展的新风貌。
当村支书3年来,牛玉兰顾不上家里年迈的老母亲,顾不上照看自家的生意;自掏腰包为村里几户特困户办理合作医疗,跑前跑后解决村民遇到的难题。牛玉兰说:“只要村民喊我一天的村书记,我就要为村民敲好一天的钟。”
“两只母鸡”淘“金蛋”
本报记者 于芯
人物档案:纪丽威 吉林省有道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0年,在外打拼十余载的“80后”创业者纪丽威,放弃自己创办的房产公司,置身一人回乡创办了养鸡场。如今,已拥有3家企业和3个合作社的纪丽威做起了网上“鸡产品”生意,让她的绿色“鸡产品”走向全国各地……
创业感言:回乡创业一直是自己的梦想,不仅能带动父老乡亲增收,还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在西安区灯塔镇龙背村6组,不远处的山脚下一排排平房映入记者眼帘,这便是远近名闻的“两只母鸡”的“女掌柜”纪丽威的辽源市西安区林泉物业养殖场。“咯——咯——咯”,刚到养殖场记者便看到一只只黑鸡在房前屋后的林地里自在地唱着歌、觅食昆虫。“女掌柜”纪丽威指着鸡群告诉记者,这些就是散养的“蚯蚓蛋鸡”——澳洲黑乌鸡。
1982年出生在农村的纪丽威,17岁初中毕业就不甘平庸生活,独自开始外出打工。最初纪丽威在餐馆当服务员,头脑精明的她1999年开了一家餐馆自己当起了老板,并于2006年在苏州创办了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成为当地房产中介中的佼佼者。2010年春节,回乡探亲的纪丽威看到家乡发展变化,便有了回家创业的想法。
开弓没有回头箭,说干就干。当年2月,纪丽威变卖了苏州房地产中介公司,自筹180万元启动资金在老家西安区灯塔镇龙背村创办了肉鸡饲养场。买专业书集、看光盘、上网查资料、参观学习外地养殖场,参加各种养殖创业培训班,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掌握了一套养鸡先进技术的纪丽威,成为农村养殖技术实用人才,走上了规模养鸡的崭新道路。养鸡给纪丽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她始终没有忘记乡亲们,在鼓励村民一起发展养鸡产业的路途上,只要村民有干劲,谁缺资金她帮忙,缺技术她传授,几年下来,纪丽威成立了西安区元丰养殖专业合作社、辽源市西安区有邻养殖专业合作社联社,发展带动养殖社员200户,带动就业200余人。
“养殖离不开技术,增收离不开创新。”纪丽威说,每逢过节经常会有朋友找她买“笨鸡蛋”送给外地的朋友,这让她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条创新致富路。纪丽威做了市场调研,寻找生态养鸡技术,最终有了养殖林下“蚯蚓鸡”的想法。2013年,为了扶持纪丽威生态绿色养鸡业,村里将2万公顷林地无偿借用,让她率先办起“养鸡——鸡粪发酵——养殖蚯蚓——蚯蚓喂鸡——鸡下蛋”生态循环产业链的笨鸡养殖场,并以“原生态、绿色、环保”为发展理念成立了吉林省有道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随着一声声“咯咯嗒”开叫,纪丽威养的第一批笨鸡开始下蛋了。怎么把鸡蛋销出去,成了时常困扰她的难题。2015年5月,纪丽威到辉南县外出学习,让她了解到电子商务平台,便有了开淘宝店的念头。她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网店经营管理,并邀请了专业团队设计网店,聘请专业团队主管销售和客服。就这样,当年8月,以销售蚯蚓乌鸡、乌鸡、笨鸡及木耳、蜂蜜等农产品的“两只母鸡”淘宝店向全国供起天然生态绿色产品。“网店起初每天只有几个顾客。”纪丽威说,靠的就是她们细心讲解笨鸡是如何饲养、怎么防疫,鸡蛋怎么包装、怎么运输,让每位客户都能非常满意和放心。客户带动客户,会员带动会员,5个月的时间里,纪丽威让“两只母鸡”成了品牌,拥有2000余名会员,营业额达200多万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谈到发展前景,纪丽威笑着说:“我还将继续努力,发展好我的生态绿色养鸡产业,到年底把“两只母鸡”店铺会员发展到5000名,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