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坚守“雷锋岗”

365天坚守“雷锋岗”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雷锋精神一直是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正能量,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诠释。三月是“雷锋月”,然而学习雷锋不止在三月。在辽源,有这样一群人,他们365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每一天都与雷锋同行。

交警马成俊:工作近三年没有请过假
本报记者 李艳红



    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龙山大队三中队民警马成俊的工作字典里没有“请假”二字,即便亲属去世、奶奶住院、孩子生病,马成俊也没有向单位领导请过一次假。家里人也明白,热衷于工作岗位的马成俊是“指望不上的”。
    对于交警这份职业,马成俊认为,交通警察作为离人民群众最近、最直接的执法群体,肩负着维护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打击违法犯罪等重要职责。作为交通民警每天都要直接面对众多的交通参与者并进行交通管理,部分群众对交警执法理解不够,并不配合他们的工作。交通民警只有增强自身服务意识,在日常执法中耐心细心,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交警工作的艰辛、职责的重大,共同营造有利于交警执法的良好氛围。
    马成俊的人性化执法在处理违章司机时颇“吃得开”。对于一般的处罚,司机都积极配合,即便遇到素质较低的司机,马成俊也能在处理结束后给予对方善意的微笑。“受到处罚本就是件窝心的事儿,如果我们能对他们有些耐心和细心,注意用词和语气,司机多半不会出现抵触情绪,也不会再次违章。”马成俊还是一名“业务通”。在严查酒驾、醉驾行动的一年时间里,仅马成俊一个人就查获酒驾15起、醉驾7起,给予违法者惩处毫不手软,成为闻名遐迩的“酒驾克星”。工作至今,经马成俊处理的交通违章达2200余起,在中队的成绩排名中遥遥领先。
    马成俊每天在岗时间超过10小时,早上六点走出家门、晚上近七点才能走进家门的他,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马成俊对岗位的坚守,他也因爱岗敬业被队里授予三等功一次。
    马成俊在执法中严于律己,对待公益事业却是个热心肠。“辽源好人”任桂梅来到他所在单位作事迹报告时,马成俊被任桂梅和社会上爱心人士的善人善举所感染,主动到“任桂梅爱心工作室”进行爱心捐款。此外,马成俊还积极参加社会上的爱心公益活动,去敬老院照顾老人、去福利院看望孤儿,为他们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市容管理站:爱岗奉献 奋战在基层

本报记者 张莹莹


    “面积广、活难干,最累就属市容站”,这顺口溜里说的便是市环卫处市容管理站。市容站到底咋个累法?这么说吧:全市11条主干路共计103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范围,只有184名环卫工人,冬季加上一条主路两个广场的全部清雪任务。路长、活多、人少、车流、人流密集就是这个站保洁工作的特点。
    从1998年组建到现在,市容站全年365天无假日“上岗”。
    “这里的路段是全市的‘脸面’,是辽源环境卫生质量的直接体现。为了这张‘脸’,就得对得起咱自己的脸。”市容站站长兼党支部书记赵宇对记者说。
    赵宇是优秀职工的代表。他每天夜里12时准时起床,坚持跟班作业并带领工人一起干活。为强化生产质量,他带头坚持“二次清扫”工作方式,黑天白天连轴转,困了就在单位打个盹,饿了吃口方便面。多年来,赵宇和同事们没请过一天假,凭着这样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工人们互相传动和鼓舞着。
    由于辽源地处半山区,地理环境较差,每当夏季暴雨来临,大量泥沙会淤积在路面,清淤工作给站里的工人们带来难题。赵宇说:“站里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事事抢在先,用实际行动感染着广大工人。”也正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市容站的清淤工作总是第一个完成。
    环卫工人刘桂芳家住矿区,离保洁地段较远,冬季清雪,她从来没迟到过。赶上暴雪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和刘桂芳一样的工人都是白班过后不回家,在站里休息一会儿,半夜起来继续挥着铁锹铁铲奋力清雪。夜里零下30几度的严寒加上刺骨的寒风,很多人被冻伤了手脚,因铲雪手臂震得发麻,吃饭时筷子都拿不起来……尽管这样,却没一个人喊过苦叫过累。
    有人说,市容站都是主力军,都能打硬仗。其实,只有“吃苦在先,奉献第一”才是打赢每场“硬仗”的基础。这些年,市容站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的命名表彰: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等30多项殊荣,还有20多名工人被评为省、市、局“优秀职工”“十佳城市美容师”。

护士长吴焰:白衣天使的坚守

见习记者 陈博琳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歌是流传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弘扬雷锋精神的歌曲。虽然现在歌曲早已不流行了,但雷锋精神却一直伴随着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雷锋,感受到了雷锋心中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各行各业中也有许许多多的“雷锋”,他们不辞辛劳地坚守在工作一线。吴焰,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吴焰是市中医院耳鼻喉颌面外科的护士长,工作二十多年来,她从未离开过工作岗位,春节休假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谈到春节期间医护人员有时不能和家人团聚这个话题时,吴焰有些无奈:“老百姓可以忍受一天没水,一天没电,但是不能一天没有医生和护士,生命大于天啊!因为病魔是不会放假的,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坚守。” 护士这份工作非常辛苦,工作压力也很大。就拿春节放假到现在来说,吴焰所在部门就接收了病人近百人次,每天忙得她都是脚打后脑勺。毫不夸张地说,回到家后精神高度紧张的她连在睡觉做梦时想的都是别忘了给病人换药、打针……
    护士,这是一个特殊但又普通的群体,她们也许就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在多少个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的假期里,因为患者的需要,她们选择了同患者在一起。在采访期间记者发现,吴焰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已经习惯了”,习惯了除夕夜出诊、值班,习惯了护理患者时的辛苦,她默默坚守着心中的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并身体力行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她不仅是一名“白衣天使”,她更是一名“战士”——一名帮助病患与病魔作斗争的“战士”。

话务员刘娜:为了电话前的守候

本报记者 付晓娇


    刘娜,是联通公司辽源分公司“114”电话导航的一名普通话务员。用她的话说,最初来到这里,只是希望自己能有个“栖身之地”。没想到,这一呆就是十多年,最重要的是自己已经离不开这里了,对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再熟悉不过了。
    3月2日一大早,刘娜像往常一样,早早就来到了“114”话务班。正常应该是8时接班,可是刘娜说值夜班的姐妹们一宿下来很辛苦,有时还会遇到很难缠的人,这一宿基本不能合眼,所以自己没有什么特别事情就会提前到单位,好让自己的姐妹们早些回去休息。而她这一坐就是一天,一天下来要接五六百个电话,电话多的时候会达到七八百个,就连去趟卫生间都要小跑着去,吃午饭时耳机也不能摘下来,生怕漏接每一个电话。刘娜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每天要和电脑打交道,耳机一戴就是一天,有的时候耳朵特别疼,晚上下班摘下来的时候都嗡嗡作响。可是没办法,我们只有给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付出。”
    “114”话务班现有15名话务员,她们基本都是年轻的姑娘,因为年纪稍大一些的根本受不了电脑长时间的辐射,坐一天腰也受不了。所以,有些人来到这里,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走了。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因为和这里有了较深的感情。刘娜说,我们所有的话务员的工作量基本都是一样多的,不存在谁多谁少的问题,所以大家相处得也比较融洽。我们是24小时都要在线的,就连大年三十也不休,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三十值过班,但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刘娜这十多年来在“114”话务班学到了很多知识,让她割舍不下的东西也太多太多了。她说,自己唯有好好在这里工作,才能让自己这么多年的辛苦不白付出,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心。

辽源客运总站:打造“温馨驿站”

本报记者 于蕾


    天寒地冻,出门在外的旅客如果能够喝上一杯热水,身体不便的旅客如果能有人帮助导乘、购票、送上车等服务,那么再冷的天,旅客的心里也一定是暖暖的。在辽源客运总站,这样的温馨画面随时随处可见。?
    多年来,辽源客运总站致力于打造“雷锋精神伴我行”的服务品牌,以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时时刻刻为人民服务,被旅客称之为“温馨驿站”。
    立足岗位学雷锋,是辽源客运总站多年来传承雷锋精神的一贯做法。在学雷锋活动实践中,站内成立了以“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王大平”名字命名的“王大平服务班”,她们在岗位上像雷锋那样把旅客当作亲人,通过礼仪服务、微笑服务和延伸服务,为旅客送水、送药,为旅客提供导乘、购票、候车、检票、送旅客上车等全程服务,用“爱心基金”为困难旅客购票,以“温馨室”为特色,照顾重点旅客、拾金不昧、为旅客解决困难,已经成为每名员工服务旅客、奉献爱心的自觉行动。
    辽源市客运总站于1993年被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务院办公厅、团中央授予“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的总要求,辽源客运总站把学雷锋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引导全站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基础上,把雷锋精神和“六走进”志愿服务活动贯穿于客运服务实践中,全心全意地为旅客和困难群众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5年,辽源客运总站获得了“省文明单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公交司机韩建军:乘客心中的“活雷锋”

本报记者 于芯


    “这里怎么有个手袋啊?” 1月27日19时许,14路公交车驾驶员韩建军将吉D30293公交车驶入矿务局终点站时,一个乘客在车内高声喊道。将车停稳后的韩建军走到车厢,看到一个黑色普通方便袋放在车厢后排的座椅上,他将方便袋打开,见里面有一部手机、两张银行卡、一张身份证和1400余元现金。韩建军核实不是车内乘客丢失的物品后,便立即打电话把这一信息上报车队领导。
    “当时是晚班车,车队领导让我第二天早上送到队里。”韩建军回忆说,21时左右,刚进家门的他便听见捡到的手机振铃声响起。韩建军立刻接起电话,只听见一位女士焦急地问道:“你好,请问是你捡到我手机了吗?”“是的,你不用着急,明天到我们汽车公司公营一车队来领取吧!”韩建军的话语立即解开了失主的疑虑。第二天,失物女士到车队认领钱物。她感激地对韩建军说:“谢谢你,你就是我们心里的‘活雷锋’。”
    像市公共汽车公司驾驶员韩建军这样的人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还有很多。“一年365天,经常会捡到身份证、驾驶证、银行卡、存折、钱包等物品。”市公共汽车公司公营一车队队长孙权与记者交谈时,从办公柜里拿出一个方便袋,里面装着尚未认领的失物。2010年,公营一车队组建成立,下设1路、6路、14路3条线路,在线53台营运车辆,驾驶员97名。多年来,公营一车队始终秉承着“助人为乐、温馨服务”的宗旨,为广大乘客提供安全快捷的优质服务,充分展示辽源爱心之城的优秀形象。自车队成立以来,帮助乘客找回财物200余次,收到锦旗15面、感谢信近百封。
    五彩辽源,风光无限;辽河大地,凡人善举。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交司机,他们工作是平凡的,然而他们的事迹却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他们用无私的善心和炽热的情怀温暖了无数的人,他们的言行时时处处闪耀着雷锋精神,时刻让每一位乘客都能感受到“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刘 鹰  见习记者 王彦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