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
本报记者 李艳红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53年来,雷锋精神一直与我们同行。世界上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以不同语言和不同形式在学习雷锋,有2万多外国朋友和港澳同胞参观了雷锋纪念馆。
    “有人说,雷锋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过时了,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善良,在大灾大难面前,一个个真实的‘活雷锋’就会层出不穷地站出来。”长篇小说《雷锋》的作者黄亚洲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
    人人都可以成为雷锋,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当看到朋友受难时,我们会心生同情;当看到有人摔倒时,我们会迸发扶人的本能;当知晓任桂梅爱心工作室的善念义举时,我们会忍不住热泪盈眶;当了解龙山区“五老”群体的感人事迹时,我们会心生敬仰……这种感动,很多并不是被“他们”所感动,而是由于“我们”内心有着同样的道德追求、同样的爱心善意。
    雷锋不是离我们很远、让人遥不可及的他者,而是我们内心的追求、我们自己的侧面。前不久在辽源发生的“小敬航”事件中,由众多市民、微友、爱心团队、社会爱心人士及广大老师学生不断刷屏转载,共同搭起“拯救小敬航”的爱心桥梁,就是“活雷锋”的真实再现。也许,他们做这一切时,纯粹出于人性,丝毫未想起雷锋,可起码在那一刻,我们看到了他们心中的雷锋。
    我们与雷锋的差距,与那些“感动吉林”“感动辽源”和“辽源好人”式人物的距离在于:他们将心中的那份善转化为了实际行动,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让善停留在心中。我们与雷锋的距离,就是这种从“心”到“行”的距离。从“心”走向行动,需要我们跨越利益的障碍,甚至跨越生命之门。就在几天前,一辆辽源开往大连的长途客车行至沈海高速鞍山段附近时,辽源董姓司机突发心梗,为确保全车几十名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强忍剧痛将客车开进甘泉服务区,虽经乘客现场心肺复苏急救,却还是不幸离开了人世,他用生命诠释了雷锋精神最核心的行动价值所在。
    任何一个岗位,都必定有默默奉献的“雷锋”。在社区中,有保一方平安的好民警;在农村中,有为村民解决困难的好书记;在企业中,有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好员工;在学校,有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的好老师;在机关,有为群众办实事、惠民生的好干部;在医院,有妙手仁心、救死扶伤的好医生……雷锋属于那个时代,但雷锋精神却跨越了时代。
    回忆上世纪60年代的学雷锋热潮,今年65岁的高素兰记忆犹新。她说,那时的人们都讲求无私付出,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光荣感、使命感。对比当下,高素兰对各行各业的志愿服务也深感欣慰,觉得雷锋精神有了传承和发扬。
    作为“70后”,机关干部李天海眼中的“雷锋”就是兢兢业业工作、刻苦钻研本领,虽然自己没有想过如何具体做好人好事,但愿意力所能及地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作理论研究工作的刘万林评价说,在现代社会,如果要说一种重要的雷锋精神,大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这种诚信关系是和谐的基础。
    提到心中的“雷锋”,我们必然会想到连续5年获得见义勇为城市的辽源。从涌现同持械抢劫犯罪分子搏斗的曲圣利,到为公安机关提供重大线索并协助抓获重大杀人犯的李秀江,再到穷追不舍最终抓获盗窃犯罪分子的马永会、张阳等见义勇为先进人物。5年来,一个又一个“雷锋”式的英雄人物在辽源大地涌现,用“雷锋”精神的实际行动弘扬正义、惩恶扬善。
    提到心中的“雷锋”,我们必然会想到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辽源。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和老劳模与特困生、留守生、单亲生、残疾生和后进生结对帮扶,近2000名“五老”参与活动。东辽县农民高云山自掏腰包购置了100余本科技致富书籍,为村民开拓了属于自己的文化阵地——“农家小书桌”。“情系学子,爱心助学”活动让刘玉超等贫困学子顺利迈入大学校园。“让辽源企业家行动起来,拿出热情、奉献爱心,与因病、因残等陷入困难的群众站在一起,手牵手、心连心,和他们共渡难关。”市东星建筑集团公司董事长付东才向全市企业家朋友发出倡议,并筹集近700万善款用于救助贫困和伤残人士……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雷锋”,他就在自己心底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