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区:超八成财政兜底保民生

龙山区:超八成财政兜底保民生

付瑶


    过去的一年,我市涉及民生的各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八成。透过民生成绩单,可以看到龙山区委、区政府用“小财政办大民生”的坚强决心,可以看到财政支出倾向民生的力度和广度。
    2016年,龙山区将把重点放在兜底上,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继续实施好重点民生工程,确保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民生项目,建到百姓心坎。“十二五”期间,龙山区始终把民生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实施惠民工程113项,并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作为工作重点。东辽河与灯杆河的河道治理完成部分险段治理;农村水泥路总里程达到320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水泥路“村村通”,95%的村实现水泥路“组组通”。目前,农村水泥路纵横交错,实现了与城区街路的互通互联。同时,新建桥梁4座、水毁修复桥梁14座,完成5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4个村屯自来水外网铺设和7处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25万人饮水问题。去年以来,龙山区投入1000万元统筹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高效完成社会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广场和文化大院建设任务,龙山文化场所实现了全覆盖。其中,寿山镇投入大量资金,打造文明乡村。2015年,投入320000元,帮助山湾村建设近5000平方米文化广场,录山村文化广场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原来的广场年久失修,地面凹凸不平、沙石裸露,很不安全。现在村里的文化广场建好后,硬化了地面,场地还很大,各种健身设施齐全,晚上可以到文化广场带孩子们玩儿。对于我们跳舞健身爱好者来说,是个特别好的舞台,跳舞的精神头更足啦!”说起建好的文化广场,苇塘村4组村民丁海丽颇有感触。民生实事给城市带来的深刻变化,真是让老百姓分享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一心为民、情系民生,民生项目完成得好不好,百姓当然最有发言权。
    民生实惠,甜到百姓心里。2015年以来,龙山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为工作导向,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结合龙山区卫生实际发展状况,完善基层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龙山区社区和乡镇卫生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为城乡居民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和完善的医疗服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完成了新兴街、福镇街、北寿街、向阳街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建设并投入使用,西宁街、南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建设;建成2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完成了2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了9个预防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区2个乡(镇)卫生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价销售。乡村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把村卫生室管理权限下放乡(镇)卫生院,对费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极大调动了村医的工作责任心,推动了村卫生室工作规范化开展。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巩固。人均筹资标准由150元提高到480元,各项补偿封顶线由4万元提高到16万元,一般慢病由20种增加到30种,特殊慢病由3种增加到42种,重大疾病病种由20种提高到42种。参合率达到99.67%,受益率达到83%,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从50%提高到75%。
    近年来,龙山区建立完善了社会救助“一厅式”服务机制、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机制、“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急难救助机制等;城乡低保标准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逐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从“十二五”初期的每人每月254元和每人每年1344元分别提高到426元和2462元,增幅分别为67.71%和83.18%,年均保障城乡低保对象5万余人。医疗救助实现了“一站式”服务,报销比例从30%提高到60%,超过大病保险起付线救助比例不低于70%,住院救助封顶线达到1.2万元/人年,年均救助患病困难群众1万多人次。建成17个日间照料中心、养老大院25个。民政优抚金由2010年的249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600万元。优抚对象医疗费由55万元增加到93万元,5年间分别增加了141%和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