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辽源掏耳勺和掏耳刷子
张锦春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在辽源城内有一个身高只有1.5米、头戴一顶毡帽、姓赵的小老头。他每天身上背一个大方形的布兜子,兜子分三个格,一个大格和两个小格。大布格里装的是他从农村拣来的又白又细的鹅绒,一个小布格里装的是他事先弄好的一些又细又圆的约四寸多长的小竹棍,另一个小布格里装的是很细的小丝线。他每天在小什街一带,身子靠在商店墙上,左手拿一根小竹棍,右手拿一把很快的刀,一会儿就刻出一个小竹掏耳勺。使用这种竹子掏耳勺掏耳垢不伤耳朵,比用金属做的掏耳勺好使。一会儿又拿出一根小竹棍,在一头刻出一圈凹形的小沟,用非常细的小丝线系在凹洼上,一点一点地绑一些白鹅绒,然后用小剪刀将细鹅绒剪成一个直径约半寸长的圆球形,就做成了一个小球形鹅绒掏耳刷子。使用这种柔软的掏耳刷子,刷耳朵眼里的耳垢不疼又非常安全。他每天在大街上一边做一边卖,价格极便宜,全城人都使用他做的掏耳勺和掏耳刷子。如今,这种民间特种实用工艺品已没人做和没人卖了。只好写这篇文字记载下来,告之后来人,咱辽源有这么个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