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西安谱新篇


“县(区)和部门”专刊开栏语
    为推动“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报经过精心策划,在同县(区)和部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创办“县(区)和部门”专刊,集中宣传各县(区)、开发区及重点部门、单位的最新工作举措和成果。今天,本报为广大读者推出第四期县(区)专刊——西安专刊。

幸福西安谱新篇



编者按:
    号角一声千帆竞,劈波逐浪起新程。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一重要节点,西安区科学绘制了“十三五”发展规划,不仅全面描绘了西安区未来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还为21万西安区百姓构筑了幸福和谐的新篇章。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为西安区发展建设的核心导向。
    转型升级、社会治理、环境恢复、经济合作、民生改善“五大任务”,成为西安区发展建设的战略举措。
    转型、和谐、美丽、活力、幸福“五个西安”,成为西安区发展建设的奋斗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西安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追赶跨越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西安区将全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狠抓落实,全力加快转型升级,为让西安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奋斗!

回望2015,“十二五”圆满收官
    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安区围绕建设“幸福西安”总目标,纵深实施“4+1”发展战略,积极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全面转型迈出新步伐,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这一年,西安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7亿元,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63亿元,增长9.9%。运作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60个,总投资260亿元。开展精准招商活动,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个,招商引资到位额实现64.5亿元,同比增长10.6%。
    这一年,西安区民生改善更贴民心。30件惠民实事全部完成。城镇新增就业761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2%以内。城乡居民的各种基本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面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亿元。稳步实施住房安居工程,回迁安置5771户,完成1079套公共租赁住房分配任务,改造农村危房125户。申报省级科技项目7项,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2项。顺利通过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4所幼儿园被评为市级示范园。全面完成省级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和泰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初步形成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圈”。
    这一年,西安区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圆满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顺利接收煤机厂改制社会职能。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税制改革和“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施行。继续巩固和扩大社区改革成果,社区运行规范有序,社区特色亮点纷呈,社区功能明显提升。
    这一年,西安区依法行政得到加强。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率先在全市推行校园营养配餐,有效解决了学生就餐安全问题。坚守安全发展红线,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关停西安集贸危楼和及时消除宏光驾校危化品重大安全隐患。依法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08件。建成全市首家法治文化广场,开通“法治西安”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建立政府权力清单1059项,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创新发展:为打造转型升级核心区增添新动力
    2016年,西安区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区经济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提质、在提质中增效,加快建设转型西安。
    经济转型,工业企业是发展主力。西安区已被确定为全市城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3个项目的实施主体,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建设基金共计3.2亿元。2016年,西安区要不断抢抓发展新机遇,组织专门力量,全面对接国家《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积极推动项目申报,真正让西安转型有效融入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发展战略。同时,坚持多措并举,依托煤机厂、聚源重型等企业技术优势,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叫响“中国煤机辽源制造、矿山装备西安制造”;按照“老字号要有新形象、老品牌要开拓新市场”发展路径,加大龙泉春、龙泉米醋和梅香曲等知名品牌的产品创新研发。
    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前沿引领。西安区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以自主创新为支撑,进行技术攻关、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推动产学研合作。去年,西安区共完成省市科技创新中心认定4个,省级科技企业发展到20户,推动18户企业与26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今年,西安区继续坚持创新驱动,主动作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绿色发展:为打造环境恢复示范区描绘新蓝图
    西安区统筹绿色发展理念,把环境的恢复治理与绿色旅游相结合,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面貌,加快建设美丽西安。
    环境治理与旅游开发相辅相成。依托辽源市矿山湿地公园建设,加大西安区生态环境优化力度,通过打造林地、绿地和湿地等,谋划湿地花海等20余个旅游项目改善矿区环境。目前,针对塌陷区的治理已完成土地平整45.41公顷、植树61166余株、道路修复2条1506米。推进凯旋王国梦幻水世界建设,进一步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提升美丽西安形象。
    红色之旅与金色文化丰富多彩。全面整合了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资源,推出矿工墓、战俘营、烈士陵园红色旅游线路,持续对外开放。扶持西安文化旅游业,加大对韩秀梅泥塑、艺翔曲艺社、乒乓球文化等扶持举措,促进西安区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绿色城镇与美丽乡村相依相偎。通过封山育林、城市新增绿地、全民义务植树、河流绿化等举措,提高西安绿化覆盖率。加强龙头水库等区域生态保护,启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严控污染水源。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全面实现农村绿化亮化美化,在人口聚集的村部周边形成文化广场、景观带、路灯等设施齐全的场所。提高村屯绿化,通过修建垃圾池、边沟等举措提高村容、村貌。2015年,建国村被评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协调发展:为打造社会治理先导区注入新内涵
    在社会治理方面,西安区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在统筹中把握平衡、补齐短板、加快振兴,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加快建设和谐西安。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以“幸福社区”建设为目标,以“智慧社区”建设为抓手,依托社区“一委一居一中心”大党委运行机制和社区党组织网格化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建设规范化、党建工作区域化、基层民主自治化、服务管理精细化、阵地建设标准化。
    平安建设温暖人心。建立畅通有序的社会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工作体系,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平安小区建设,促进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加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投入,力促社区警务转型升级,全方位服务辖区百姓。
    司法改革不断深化。在精简机构的基础上,围绕授权、用权、制权等关键环节,健全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制度,明确权力归属和边界,强化权力流程控制;完善办案各环节之间、办案组织之间、办案组织内部的制约机制;规范审判权运行,制定相关制度,界定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范围,下放审判权,真正实现“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继续开展司法公开,推进阳光司法。
    农村党建协调发展。健全村级组织工作制度,深入抓好镇村两级换届工作,规范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抓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高,协调城乡发展,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要素逐步向农村覆盖。推进治理体制、基础设施从城市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共享发展:为打造民生改善主城区确立新目标
    为不断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民生需求,西安区精心制定《西安区2016年惠民实事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实施10个方面50件惠民实事,加快建设幸福西安。
    安居工程聚民心。启动十四厂家属区、东山区域及红卫小区危房改造,加大泰信地块房屋征收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强化小区物业管理,探索建立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共同协调机制。认真做好住房补贴发放工作,年内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廉租廉售房屋分配工作,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社会保障暖民心。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筑牢基本民生底线。推进医养融合,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扶持民办养老事业发展,力争建成2个大型民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400张。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就业医疗解民忧。继续深入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按需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科技培训等。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动现代化农业信息化发展。同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对特殊人群实行疾病系统化管理,建档率达到75%。通过省医药平台采购药品,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0%。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扩大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覆盖面。
    文化教育齐推进。继续抓好教育资源整合,完善师资配备和绩效管理机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体建设,确保乒乓球训练基地和比赛场地投入使用。启动社区老年活动室建设工程,加强农家书屋和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大力开展免费文体培训、“艺翔曲艺社”等公益演出,丰富群众性体育文化生活。 
    扶贫攻坚求实效。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战役,按照农村、城区双线并进,依托社会救助和救急难服务平台,有计划地实施城乡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开放发展:为打造经济合作首选区指引新方向
    2016年,西安区将全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立具有西安特色的经济支撑体系,加快建设活力西安。
    稳字当头开新局。西安区依托城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3个项目实施主体优势,谋划实施一批补短板、上水平、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全力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突出强化对企业服务,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开展定点帮扶和重点支持。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利用中小企业助保池,加快与金融机构合作,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产业调整增效益。西安区重点培育新型农民和家庭农场主,推动现代农业向精深发展;发展壮大装备制造、健康食品、新材料和建筑建材“四大主导产业”,按照基地化、集聚化、规模化要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利用区位优势,重点培育汽车配套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用创新补齐“短板”,依托辽矿集团优势,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国企与民企良性互动,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对重点项目继续实行“五包保”制度,不断加大包保力度,稳步推进实施。
    筑巢引凤添活力。西安区依托辽吉两省交通重要节点和辽源开放新门户的区位新优势,深度融入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四平、辽源、铁岭、通辽经济协作区协同发展,逐步形成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格局。


美人蕉园

聚源重型

希玛生物

文化生活

养老服务

办事大厅

农业养殖

安居工程

    本版稿件由 盛妍妍 李  贺 赵梓雯 提供
    本版图片由 张洪伟 高  磊 黄建平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