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不感恩,谁该反思?

    习总书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经济的发展引发价值观的转变。逐利的观念产生见利忘义的现象、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摧毁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信任、破坏社会的凝聚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这种变化,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之中。
    本报策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报道,旨在探讨现今部分人的逐利心态和其“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重新审视过往行为,填补心灵漏洞,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受助不感恩,谁该反思?

    编者按
    总有一些人,怨天、怨地、怨他人、怨环境,就是不懂得反思自己,将自己失败的人生归罪于外因,仇视一切强于自己的人,在自卑中夹杂着对他人的嫉妒和仇视。他们将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甚至对别人的善意恶意扭曲,一有机会就毫不犹豫地去抢夺、伤害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农夫与蛇”的故事不只出现在学生的课本里,怀有“我愿你好,你踹我一脚”病态心理的人也并不难寻。“他”有可能是谁家的“极品亲戚”,也可能是谁反目成仇的“酒肉朋友”,还有可能是曾好心帮助“他”反倒被“讹诈”的陌生人……
    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可怕?让我们通过几个故事剖析“他”的心理,反思社会不良现状产生的原因,在提升自我精神修养的同时也警惕来自于“他”的恶意。

    故事一:填不满的“无底坑”
    老朱是自家兄弟中混得比较好的一个,平时对兄弟姐妹也是多有帮衬。他为家庭条件不好的大哥出钱筹备两个儿子的婚礼,帮姐姐家的孩子调动工作,母亲生病治疗花钱他拿大头……
    为照顾腿脚不好的母亲,老朱买了一楼的房子准备给母亲住。这时老朱大哥找上门来,说准备结婚的二儿子嫌旧房不好看,想把老朱给母亲的房子换过来住一阵子。心疼孙子的老太太跟老朱一商量,搬去了在五层的旧楼。此后,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当年新婚的小两口如今儿子都会冒话儿了,却没有搬回去的意思。心疼母亲每天都要爬五楼的老朱找大哥要房子,大哥一家却都不乐意了,说老朱这是在撵人,指责他不顾情面、变得只认钱了。大哥一家越吵越来劲儿,闹得越来越凶,不仅气得老太太差点儿犯病,两家人也形同陌路。

    帮了人却被反咬一口。这些被通称为“白眼狼”的存在,常常会让帮助他们的人感到受伤。老朱家的事儿可不是个别现象,在消息传播快捷的网络上,“白眼狼”的故事被屡屡提及。“他们”披着不同的外衣,使着千变万化的手段,抛开遮挡的虚伪假面,就能发现他们贪婪的本质和不知感恩的内心。
    感恩的心会随着需求的被满足而逐渐减少,被帮助的人永远对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印象深刻。但这不过是“白眼狼”们贪得无厌的借口,他们觉得一直被帮助是理所应当,也从未想过要改善这种状态,变成了一个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古人就有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的谚语,用以提醒施恩者为善也要有度,可见恩将仇报的事自古有之。当你在危难的时候给人很小的帮助,人家会感激你。但如果你持续这样下去,突然某次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帮忙,对方就会记恨你。也许对最初别人赠予地帮助他们真的心怀感激,但当他们可以不再需要接受帮助时,并不是带着感恩的心去回报,或是去帮助其他更需要的人,而是继续享受着他人的馈赠,并且开始怨恨着对方拥有那么多却不肯多给自己一些。
    一旦对方不再继续付出,原本受帮助的人摇身一变,以弱势的姿态出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理直气壮地指责对方,不施予就是不“善良”,这种哑巴亏让原本的施予者吃得如鲠在喉。

    故事二:来自最亲近人的伤害
    悠悠和桐是高中同学,在班里是最好的朋友,后来她们一同考到了吉林市上大学。两人虽然不同校,但经常联系。朋友们都说她们俩很像,在悠悠心里桐就是另一个自己,是她最好的朋友,是可以为了对方付出生命的人。毕业没多久她们相继结婚,桐和老公总吵架,没多久就离婚了,一无所有的她投奔悠悠来了。悠悠跟老公商量后收留了桐,却没想到她的收留让桐与自己的丈夫产生了感情,两人背着她在一起了。最亲近的人给了自己一刀,来自闺蜜和爱人的双重背叛让悠悠受到伤害,最终和丈夫离婚,再也不想见到这两个人。

    付出的善意换来的不是朋友而是“白眼狼”,网友们用“防火防盗防闺蜜”来调侃这种情况,足见这种被好朋友“撬行”的行为并不少见。现实生活中“我对你好,你却反捅我一刀”的事情也很多,无论是知名人士还是普通百姓都有中招儿,而来自“白眼狼”的伤害也同样不仅是感情上的背后一刀。有人对朋友仗义疏财,在急需钱用时却无人相助;有人工作上帮助同事,却在出疏漏时被推出去顶缸;有人做生意拉朋友参与,却被朋友抢了公司客户……
    “白眼狼”为何能理直气壮地伤害帮助自己的人?这应该源于“他”自卑和不甘产生的怨恨心理。身份不同产生的落差,或是原本同阶层的人能够向上提升,都会让“他”产生自卑与慌恐,于是他将这份压力转化为恶意宣泄回去。
    当“他”发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时,摆脱这种落差感的方式不是提升自己,而是去伤害别人。将对方的善意视做恶意炫耀,期待他人的努力换来失败。诸如“不就是有个好爹妈嘛!不就是有两个破钱嘛!”“现在出息了?过去还不啥也不是!”“现在比我好,早晚要摔倒!”的这种心理,才是“他”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故事三:来自“弱者”的伤害 
    一位曾在街道办工作过、负责拆迁事项的公务员讲述这样一件事:一家拆迁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把亲戚朋友户口全迁过来的拆迁户找到他,张口就说自己家困难,怎么得给补偿20套房。遇到这种明显是在挑衅的情况,如果是“血性”的普通人,当然可以直接揍回去。但身为公务员,面对这种无理要求,就得好声好气地拿出法律法规,费半天时间解释为什么不能拿到20套房,就像对一无赖解释“太阳为什么不是方的”一样。

    为什么公务员面对闹事群众要忍气吞声?对方来了可以骂你祖宗十八代,可以把桌上的杯子摔破,可以拿把刀指着你的鼻子,但公务员是不能反击的,一反击就会被挂到网上,标题一定是“某街道公务员打人”,然后引来无数网民的指责,让当事人百口莫辩。最终结果就是对方顶多是被打一顿出气,而公务员却因此丢了工作,所以面对这种人公务员却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公务员与群众吵架无论错误出在谁的身上,责任都是公务员的。因为他们拥有权利,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政府,不允许犯错。当双方发生争吵的时候,所有人的矛头都一致指向了公务员,大家不会注意事情的前因后果,只看身份就觉得群众是受害者。从没想没“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就算是两个人吵架,只要其中一人退让都不会吵起来。但只要发生公务员与普通百姓间发生纠纷,铺天盖地的指责与谩骂就指向公务员。
    曾有一组照片在网上热传:身穿“城管执法”背心的城管队员与摊贩面对面跪着,旁边站满了围观的市民。事件的起因是城管暂扣了一名占道经营的摊贩小车,而摊贩突然下跪要车,城管生怕被媒体报道出城管又殴打百姓的新闻,当即也跪在了地上。
    城管向小贩下跪,是充满了尴尬和无奈的息事宁人执法,是什么原因促使小贩用博取同情这一招数来挽回损失,当然是因为这一招非常好使!有太多的伪正义人士的狂喷唾沫,导致现在这种畸形的执法现象。致使那些闹事的群众像拿到了“尚方宝剑”一样,敢于提出各种无理要求,敢于肆无忌惮地辱骂执法者,如有反抗就躺在地上说受到迫害。抗着自己是弱者的招牌,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用舆论宣传为手段,挟众多不明真相的“正义之声”,做出威逼强者屈服的行为。

    网言网语
    如果你遭遇受助而不感恩者,你会怎么做?
    网友“小米”:
    对于这样的人就不该帮,最好是一辈子都不和他在做朋友了,否则自己早晚吃到苦头。
    网友“林阿尚”:
    先坐下来好好做他的思想工作,要是自己的孩子,说不通就只能动手揍他一顿,不能让他在成长的时候就长歪了;要是朋友呢,这样的人以后就不能理睬了,别说做朋友了,最好以后就做陌生人吧。
    网友“又夏雨”:
    现在这个社会恩将仇报的人多得是,今天她有困难你帮助她,明天她来欺负你踩你,恶言相对、没办法只能把心放宽些吧。我对朋友的付出更多,付出没得到回报反而变仇人。现在我身边还总能遇到这样的人,真的是太无奈了,弄得我现在都不太敢交朋友了。
    网友“羽毛”:
    你可以和她适当保持距离,让她自己发现你的刻意疏远,也许当她再次遇到困难时她就会发现其实一直都是你在帮助和宽容她,她就能回想起你的好了,对于这样的人就不能太惯着她了。
    网友“傻丫丫”:
    别总说什么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之类上的话,这样的人就不能对他好,活该让身边的朋友一起孤立这样的人,但是不能和这样的人置气,否则他觉得气着你了,还不把他开心死啦。
    网友“心心”:
    遇到这种人,我心里都是咒死他,不得好死的那种, 然后以后都不要再鸟他,不把他当人看了,这些都是兽类,根本不能按人的标准看。
    网友“zhimady”:
    慢慢来,咱不能让他一次就看到激烈的反弹,让他慢慢地被整,整得不明不白。他会恩将仇报就表明他不是个好人,不是好人你如果激烈的反弹,反而会遭到他的强硬对待。
    网友“孤独无助”:
    做人要做到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对待恩将仇报这种小人只能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找回感恩的心
    走投无路时得他人相助,感恩之情也随之产生。古人就曾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道德上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现今,拥有感恩之心也依然是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品质,是检验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准之一。
    让人无可奈何的是,总会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感恩之心不仅是有时限的,而且还会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当一个饥寒交迫的人得到一个热乎乎的馒头时,感恩之情激荡满怀。他会为对方的无私帮助感到满心感激,恨不得以身相报作回应。当他再得到第二个馒头时,他仍然充满感激并铭记于心,但当他得到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更多个馒头时,已经吃饱的他随着饥饿感的消失,也渐渐忘了最初的感动,从而失去了感恩的心。甚至开始报怨为何只有馒头,而不是包子、肘子,怨恨着帮助自己的人明明应有那么多,却只肯给自己馒头。
    在需要时得到的热情相助,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助之手,善意与感恩正是在这种互动中温暖着整个社会,让生活其中的人感受到精神上的幸福与满足。可总有一种人轻易就丢掉善良与底限,把感恩当得到的帮助超出需求,当不满的欲望肆意增长,自卑与嫉妒的心情就会掩埋最初的感恩之心,不甘和怨恨亦会随之产生。扭曲的心态让目光变得偏激,当初善意的救助变成了虚伪的炫耀,得到的不仅不是感恩之心,而是敌视和伤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私的付出本不是为得到回报,但当付出得到的是恶意时,谁又再愿意去无私地帮助别人?于是,被恶意伤害的善良迟疑了,退缩了,伸出的友善之手也收回来。需要帮助的人还会有,可还愿意伸出的手却越来越少了,整个社会仿佛也变得冰冷了。
    感恩的心态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保持感恩的心也是在保护社会的和谐秩序。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常对身边人心怀感激,不要为他人的财富与机遇而心理失衡,也不要将所有的追求都建立在金钱与物质之上,因为精神的富足远比物质更为重要。别人的财富并不能成为自己怨恨的理由,身份的差距更不应该成为伤害他人的借口,在毁掉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毁灭自己。只有固守心灵的家园,找回向上向善的心,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才是人生最大的、谁也夺不走的财富。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实 习 生 杨  鑫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