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少了,拿什么守住道德的底线?

    习总书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经济的发展引发价值观的转变。逐利的观念产生见利忘义的现象,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摧毁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信任,破坏社会的凝聚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这种变化,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之中。
    本报策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报道,旨在探讨现今部分人的逐利心态和其“不道德”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重新审视过往行为,填补心灵漏洞,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编者按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感慨人心不古,疾呼人们道德滑坡的可怕。坑蒙拐骗、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商人屡见不鲜;收回扣、要红包成了某些医生工作的第一动力;写虚假新闻、搞有偿新闻俨然就是为数不少的记者的“行为准则”……相对于这些日益正常的“反常”事情,那些本应该的“路见危难,倾力相助”的正常现象却成了稀有的“新闻事件”;那些应该是正常人身上必须具备的诸如“正直”“勇敢”“求真”“诚实”“善良”“仁义”等品质却越来越难以寻觅。这种现象,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能感受到并为之担忧。但是,很少有人站出来改变这种状况。这样的现象产生有多种原因,其中,有些人心中失去那种对“良心”的信仰,导致了自我泛滥,缺少约束,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柱,没有统一规范的道德意识和真理意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良心”少了,拿什么守住道德的底线?

    声音
    道德底线如何坚守?
    市民刘贤: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基本的东西不能丢弃,比如信仰、道德、良知、人格等,这些做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就是人生的道德底线。坚守道德底线,从做“合格的人”这个底线出发,不做有违良心和优良习俗的事情。
    市民李远:
    守住道德底线就是做我们该做的,做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尽力去遵守职业道德,坚守心中的底线,然后带动更多人一起努力,那么我们所痛恨并深受其害的某些现象,比如有偿家教、医生拿红包等,就可逐渐消除。
    网友“一蓑烟雨”:
    面对道德事件,不要指责任何人,都摸摸自己的良心还在吗?做好自己,找回我们的良心。每一个人都应当在着心中存着善念,并在需要的时候付诸行动。
    网友“小顽童”: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周围的人都是文明讲道德的人,道德就像是阳光一样让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温暖而光明。我们希望能生活在一个充满阳光的社会里,可是,每个人在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时,又会充当遮挡阳光的乌云,这应该引起大家的反思。

    灾祸与“冷漠”同行的尴尬
    按照正常的逻辑,别人在遇到麻烦或是大的灾祸时,我们理应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受难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可是,这种对遭遇麻烦或灾祸的人给予适当帮助的正常行为在当下显得弥足珍贵,能够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我们会时不时地听说或看到人们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别人苦难的事例。据媒体报道,在佛山街头发生了一出让人悲愤不已的惨剧,一名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两辆车先后3次碾轧,而在7分钟内竟有18名路人对此不闻不问。最后,还是一位拾荒的阿姨把她抱到路边并找到其妈妈。现在小悦悦在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事后,甚至还有人质疑救人的拾荒者是借机“炒作出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一篇新闻报道中说:一女子欲跳楼自杀,千人冷漠围观,欲跳楼女子在铁架上高呼,围观者喊“快跳啊”。围观者搬马扎来看跳楼。到了午饭时间,一位男子为了看热闹,竟回家拿了饼干和矿泉水后又匆匆赶回。一位50多岁的女子说:“挨点饿吧,我害怕一回去她跳下来看不到,不就白等了。”有围观者用望远镜看跳楼,现场居然还有人卖望远镜。这样的新闻报道经常见诸报端,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这样的冷漠对带别人不好遭遇的事情不仅仅是有关别人的新闻,而且还会发生在我们身边,今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记者在隆府嘉园小区路边远远看见一男一女两位老人在下坡的时候,老太太脚下一滑摔倒在地。老爷子看见自己的老伴摔倒后试图扶起她。可是,老爷子年纪大了没有力气扶起自己的老伴。当时,一部分站在现场的人看见此景纷纷离开,一部分站在原地观看,在此路过的人有的装作什么也没看见匆匆离去,有的停下来看热闹。看到此种情形,记者和朋友停止了谈话想赶到老人身边扶起老人。在我们快要走到老人身边的时候,几个路过的中学生一起把老太太扶起来后静静地离开了。等我和朋友赶到老人身边的时候,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离开了。两位老人留下的那句“孩子比大人懂事”的话语让我和朋友多少有点不好意思。这样的情形听得多了、见得多了,我们不禁要问:社会何以冷漠至此?

    钱和良心的选择“烧脑”亦“烧心”
    在面对是否去救助的下,在面临是否坚持良心的人的时候,有些人作出了有违道德底线的事情,要么为了使“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选择冷漠旁观别人的不好遭遇,要么就是为了内心的一丝私欲而丢弃人应当遵循的最起码的原则。对于这些人,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就是十足的坏人。这些人未尝就不懂,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座孤岛,相互搀扶才能同舟共济,走向远方。对于这样的情形,简单的批评似乎解决不了什么。这样的人在生活中谁都可能成为“主角”。有些人在批评别人的时候,道理多得数不清,激动而又气愤。可一旦轮到自己做“路人甲”,他们就打起酱油,从“审丑”向“示丑”自然地角色切换,原因何在? 
    这原因就在于人在做利己的思考,在助人难以利己的情况下,有些人做了最“聪明”的选择。理由看似铿锵,其实是伪命题——真正道德,理应跳出物化的代价考量。坚守底线的成本,不应是道德溃散的通行证。但是,事实上却是,很多人在面对道德考量时,在对钱和良心作出选择时真的很难作出正确的抉择,让本身并不复杂的问题成了“烧心”又“烧脑”的事情。在道德自律还仅存于内心而难以变成行动的某些人心中,还有对“做了没良心的事情会遭报应”的敬畏,因此在钱和良心的选择中总会权衡再三,选择金钱而抛弃良心要受道德煎熬,选择良心而让自己的利益受损则难以接受。一些人在功利化的世界观指导下,在极度自私的人际规范中,陷入了信仰沦丧、纲常失范、诚信缺失的扭曲状态,这是当前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当有些人在钱和良心的选择中经过烧心、烧脑的抉择后选择金钱,这就说明有些人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了。信仰是融于灵魂的血脉基因,是心中坚守的精神高地,也是执著笃行的内在动力。点燃信仰的火花,方能找准人性良知、绷紧道德底线、谨守行为规范。处在当下这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信仰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大问题。
    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我们需要一次道德觉醒,需要从塑心中的信仰。

    助人为“祸”背景下的人心
    助人为乐,素来是备受推崇的人伦美德,是道德大厦里的砖瓦。可如今,它却在“助人为祸”中被稀释,沦为日渐稀缺的品格。我们经常会在网上看到有些人本是好心帮助别人却遭到受助人的诬陷而惹祸的新闻。
    这样的事情多了,人们在做好事之前一个比较现实的想法就是得保证自己的安全。基于这样的思维,就有“老人倒地旁人绕行”“救人先证清白”等不正常的事情。当下,帮助人得不到别人称赞而惹祸的事情层出不穷。其中,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扶起摔倒老人而被诬陷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如果是孤立的、单一的发生,人们自然不会特别在意。可是,近年来,这样的事情多了起来,人们对这样情形的关注度自然提高了。在这里,我们不去探讨这样的事情多了后对那些乐于助人的人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而只想讨论一下“为什么这样的事情多了起来”“为什么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会作出如此不讲情理的事情”。按照正常的道德要求,受帮助的人理应对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和感激。可事实却是,很多受帮助的人竟然会去诬陷给予自己帮助的好心人。那些诬陷帮助自己的人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行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就是人心变了,变得过分的自我了,变得为了一己之利而不在乎是非,不在乎真假,不在乎内心是否安宁了。
    助人为“祸”的另一个典型事例就是借钱能够借出仇人。现在,关于借钱能够借出仇人的事情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当一个人处在急需用钱的阶段有人肯借钱给他是一件多么值得珍惜的事情,这个肯借钱救急的人是多么值得深交和感激的人啊。可是,有些人借钱容易还钱难啊。这样的人借钱的时候很容易开口,因为大家感情好,才向你借钱,借钱是信得过你,看得起你。而当借钱的人需要用钱的时候,开口讨债的时候总会要得罪欠钱的人,借钱的人讨债就成了落井下石,是破坏感情,是不讲仁义的事情了。最后的情形时,借钱人的钱费尽周折就算是讨回来了,哪怕钱没有损失分毫,但人情已经损失殆尽,恩人反而变成了仇人。还钱的人,就算他还了你的钱,也不会还你的情,不仅不会因为你在危难的时候帮助了他而心存感激,反而会对借钱人记恨在心。

    孝敬长辈的美德日渐式微
    百善孝为先,最美是孝心。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人有道德,讲良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懂得孝敬长辈并能够对长辈持之以恒做出孝行的人。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美德似乎被很多人置之不理了。其中,孝顺长辈的传统就有日渐式微的现象。记者在和祖辈的人聊天中得知在祖辈们年轻的时候不孝顺长辈的人会被邻里街坊所不齿,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的,心里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那时候人们的日子虽然过的不如现在富裕,但是,孝顺长辈的意识特别强,孝顺长辈的行动都是发自内心的。那时候,方圆十里八村能出为数不多的不肖子孙就是新闻。那时候之所以人们把孝顺长辈看的那样重,做的那样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心里有所敬畏,对传统有敬畏,对良心与敬畏,对世人评价有敬畏。现在,不孝顺的儿孙似乎多了起来,一些子女不给老人一分钱,生病也不照料,有的兄弟姐妹为赡养老人还闹纠纷。现在,有关不孝的新闻屡见报端,有的不孝子女的行为令人难以接受,甚至愤怒。据媒体盘点,有的不孝子女让80多岁的老人吃垃圾,有的老人遭儿女遗弃爬到公厕睡觉饿死路边,有的子女让年迈的父母去乞讨,有的子女让老人蜗居破旧不堪的房子,甚至猪圈里,有的子女会把老去的父母当做负担随意打骂,有的子女还会黑着心去虐待曾经养育自己的父母……不孝顺的人多了,人们已经似乎把这样的事情当做正常的事情了,那些不孝的子女也大多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和面子了,曾经那些“不讲良心”就会遭到报应的担忧在某些人心里早已经没有了威慑作用。那些敢于把不孝做的“光明正大”且到极致的不孝子女们关注的只是自我的获得和自己的舒服。在这些人心里,孝顺太不合时宜了,做人的起码道德根本无需讲究。
    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动物尚能如此,何况人乎?孝是“人伦之本”,人的优良品德由孝而产生。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应当重拾对“良心”的信仰,回归原点,用自己的真心和行动去孝顺自己的长辈,孝顺至亲至爱的家人,继承传统美德,用传统孝道文化的力量来净化心灵,夯实做人做事的底线。

    行业道德底线屡遭肆意践踏
    行业道德底线,是所有行业的职业操守。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份职业,都不仅是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它还有着自身一套内在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规范。在正常的情形下,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领域,都应当遵循特定的行业标准和操守。一个健康的社会也许未必能做到人人皆高尚,但若每个人恪守职业操守做好分内事,社会也许就不会坏到哪里去。每一个行业只有切实坚守道德底线,遵循职业操守,那么这个行业必定会得到广大百姓的信赖和称赞,这个行业也必定会得到巨大的发展。可是,在我们生活中,一些和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中的部分人,信仰缺失,道德沦丧,连最起码的行业道德底线都难以坚守,而让整个行业为之蒙羞,饱受人们诟病。
    古人讲,医乃仁术。长期以来,人们对医生尊敬有加,称医生为“白衣天使”,体现出社会舆论给予了这些行业从业人员特殊的荣誉,同时也寄予了更高的道德期望。可是,近年来,很多医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不少人把“处方权”视为牟利工具,把患者当成“摇钱树”,拿红包、吃回扣之风盛行。现在有些医院,有些医生不把病人当亲人,而是把病人当商品。比较极端的事件就是2013年陕西医生卖婴事件曝光,导致舆论哗然。据媒体报道,富平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张某以“婴儿患有先天性疾病”为由,诱使产妇放弃婴儿,并乘机把婴儿倒卖给人贩子牟利。一名妇产科医生,一边接生,一边卖婴,不仅突破了职业道德底线,而且突破了法律的底线,令人难以置信,令人难以接受,这不仅为整个医生形象造成了重重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医患矛盾。从整个医疗行业来看,某些医生、个别医院有违职业道德现象并不具备普遍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医德建设可松懈,而是应当从中汲取教训,让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能守住职业道德底线。除了医生外,教师这个职业也备受人们的关注并被寄予厚望。我国广大教师在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等方面的表现是合格的、值得信赖的,不计辛苦、积极向上、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教师是主流!翻阅近来的社会新闻,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老师忘记了传道授业的责任感,利用教师这个身份谋求不正当地利益。在极少数教师身上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上课该讲的内容可能不讲,要放到课后有偿家教的时候去讲,甚至于有极个别老师利用职务方便组织学生去进行有偿家教,以此来谋取一些利益。在食品行业,职业道德底线也屡被践踏。为了把食客变成回头客,一些火锅餐厅常年暗中往锅底里放罂粟壳、罂粟粉,这是多么的令人感到震惊。
    底线是最低标准,是最起码要遵循的规则,是逾越之后需付出巨大代价的最后屏障。守住底线,需要加强管理,需要更加公平的环境,更需要心中的道德法则,需要谨守的底线。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