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乞丐”,不要让玩笑伤了感情
“过节了,给我发3块钱吧,我想买块月饼。”“给我发2元钱过来,急用!”“看感情到位不到位的时候了,爱我的给我发个红包。”……这年头,谁没遇到过“讨红包”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玩过微信。面对微信里的花式“讨红包”手段,有的人一笑而过,有的人心生不屑,有的人不堪其扰。
“微信乞丐”,这个不能算褒义的称呼,代表着大多数人对在微信里“讨红包”者的看法。无论“讨红包”的词语有多动人,不管“讨红包”的人出于什么目的而讨要,都改变不了这种行为中不劳而获的本质。
“讨红包”的样式越来越多,可再新鲜热闹的词语见多了也会让人生厌。有人得了红包丢了朋友,更多地人则烦恼于遇到了“微信乞丐”。不过是一个玩笑式的信息,却被人当成了“乞丐”打发,到底是玩笑还是“乞丐”,也许这个热闹的“讨红包”游戏该降降温了。
现 象
“烦死了!熟不熟的都来讨红包”
王康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和时下年轻人一样,对手机多少有些依赖症。电话从不离手,尤其是微信玩得特别溜儿,光是好友就有上百个,有事儿没事儿的总想翻开看看聊天群、刷刷朋友圈。
王康的人缘好、朋友多,微信好友多了,麻烦事儿也跟着来了。朋友圈里整天水深火热,微商广告和各种晒照片应有尽有,常常刷得满屏还不算,还硬拉着你跟着参与。但这些还不算让王康头痛的,他最烦的就是微信上的“讨红包”。一开始好像是女生们的小游戏,群发一“讨红包”的信息,然后大家凑趣地就给发一个过去。可一来二去的,“讨红包”的人越来越多,“讨红包”的花样也变得更多,有时一天能收到好几次,这就让人觉得烦了。王康的好友里光女生就有200多个,经常会收到“讨红包”的信息,遇到节日还会集中的暴发一波。碰到爱晒红包的人,互相还会较劲,到时候因为给谁发没给谁发,谁钱多谁钱少的,还能惹出不少事儿来。
本是图一乐呵的“讨红包”,多了自然让人发烦,这关系好的付之一笑,不熟也来瞎凑热闹。碰上这种情况,怎么办都闹心。“也不管熟不熟,谁都来要红包。不给吧,一个红包也没多钱,好像显得很小气。给吧,跟你又不熟,为啥平白给你钱,心里更不舒服。”王康为这种老被“讨红包”事儿,还曾在论坛里发帖报怨过,引来一片附和声。大家都对“讨红包”的人进行声讨,谁都不差个红包的钱,但老舍着脸要小钱,也真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有很多微信“讨红包”的人平时根本就不吱声,冷不丁地就发个“讨红包”的信息过来,理还是不理都挺难心的。
如果说大部分都是玩票般的群发一条,还能说是图一乐呵,那些有针对性地专门讨要就格外讨人厌了。王康的200多个女微信好友里,就有那么几个格外“粘人”的。有回一女同学给王康发了个“讨红包”的信息,因为和对方就没说过几回话,再加上当时正心情不好,他索性就当没看到。哪想到这个女同学足足给他发了半个来小时的信息,无奈王康回了几句话。这女学生把话唠天赋发挥了个彻底,东拉西扯半天,话里话外不离“讨红包”,王康当时真想跟对方说:“你又不是我女朋友,为啥我要哄你半天,完事还得给你打钱啊!”他恨不得把对方拉黑了事,可想想两人现实中是一个学校的同学,说出去也不好听。为了不再被烦个没完,他还是发了个红包过去了事,可这心里的火气是半天都没消下来。
王康还收过这样一则微信消息:“姐想换个苹果6,凑几块钱给我,你们决定我要不要卖肾。”当时他就截图发论坛上了,王康说:“没钱买什么苹果,让我想给钱都找不到可怜她的理由。不管是不是个玩笑,这种借口我都给‘差评’,乞讨都不找个认真的理由,太不专业了。”
“微信红包本来是为了过节时应景的,后来被大家拿来当钱包用了,挺好也挺方便的。哪想着突然就冒出来一帮‘讨红包’的,钱也不算多,可能张开口的人,脸皮也挺厚的,被叫做‘微信乞丐’一点儿也不冤。”王康对“讨红包”的“微信乞丐”很没有好感,他觉得如果说现实中的乞丐还让人有帮一帮的想法,那么“微信乞丐”真是让人看一眼的欲望都没有,希望这些喜欢“讨红包”的人能收敛自己的行为。
心 态
“图一乐呵,人缘好的真不一样”
大学刚毕业的杨乐乐是一名职场新人。和其他“90后”一样,她是在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陪伴中长大的。如果说手机是她的“挚爱”,那么微信则是她与人交往的重要桥梁。尤其是初入职场,对工作还做不到得心应手,这让她的大部分社交活动都是通过微信进行的。和过去的同学、朋友保持密切交往,与新认识的同事、客户加强联系,正是微信上这些熟悉的和陌生的名字组成了她现在的交际圈。
当娱乐和工作都放入微信时,会让杨乐乐感觉工作更有压力,经常会感觉到心累,直到有一次她收到了一条信息:“认识这么久了,也不知你对我有什么看法,现在我特别严肃认真地想问你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问题。能给我5角钱红包买个甜筒吗?天热了,看别人吃我也想买,挺馋的。”杨乐乐看到这信息突然觉得超可爱,就复制过来也群发了出去,当时她没多想,就是当玩笑和朋友们分享一下,顺便放松一下心情。
“给你5元买10个慢慢吃。”“哈哈哈,多大事儿,姐有钱,你随便吃。”“我也没钱啦,余额都给你吧。”……让杨乐乐没想到的是,就在她发出信息后,原本安静得如一潭死水的微信沸腾了,迅速响起一阵阵的提示音,大家都被她的信息炸了出来。不管最后发没发钱,杨乐乐的每一个朋友都回了话,甚至有些好久都没联系过的朋友,也都出现了,跟她聊了会儿。
看着纷纷而来的红包,听着一阵阵响起的提示音,这种开心和感动是没法形容的。不仅让杨乐乐原本沉闷的心情变好,更让她对自己的为人得到了肯定。她觉得红包里装的不是代表金额的数字,里面装得满满的都是爱。“好感动,我好爱你们。”杨乐乐把自己的心情和朋友们给的红包截图发到朋友圈,之后的时间里她一直在忙着晒红包、晒余额,非常的开心。更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些不过几元几角,甚至是几分钱的红包,没一会儿就让她收获上百元。
“虽然只是一个玩笑,但钱确实来得很快也很容易,可我又不是真的为了钱才这么做的。不过是图个开心罢了,谁发多少上面都有记录,我心里也都记着呢。金额太分散没法一一回赠,我也只能另找机会回报大家。”杨乐乐没觉得自己“讨红包”有什么不好,也不觉得这是在乞讨。不过是为了逗人一笑,估计这辈子就只会发这么一次,她没想到能收到如此热闹的回应,每个人给的钱并不多,但大家对她的关爱她会一直都记在心底。
“人家讨红包,咱哪好意思不发”
“中秋节到了,人家都吃上月饼了,我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吃月饼! 给我发5元钱呗,我也尝尝月饼啥味的。”干了十多年的公务员老张,在中秋节收到单位一女同事发来这样的微信。老张和这位同事不在一科室,平时都不怎么联系,收到这条信息后就当笑话回了一句:“那买两个,看一个,吃一个。”结果女同事很认真地说:“你倒是给啊!”老张当时傻眼,原来是真要啊,只能默默无语地发了个10元钱的红包。可这心里就有点不是个滋味了,明明两人见面点个头的交情,怎么就冷不丁地跟自己要上钱了?而这还只是个开始,在这位女同事之后,老张的一些其他朋友也陆续发了几个这样的信息,内容大意也都是要过节了,凑点儿钱给买点儿啥。这回老张可不干了,谁家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下回谁再发讨红包的信息,他就一律“装死”。虽说引得某些人不快和议论,但老张觉得就是大家都太好面子了,要就给,才会让这些人如此放肆无忌。
老张的媳妇同样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她微里的朋友更多,其中就一些常年不说话但只要逢年过节过生日就会发过来讨红包的,讨钱包的方式还挺全,老张特意总结了一下。有“坑骗”型的、有“感情”型的、有“哭穷”型的。虽然老张总是说不能惯着这帮人,但老张媳妇总觉得大家都是朋友,不好因为这么点儿钱红脸,发个红包过去,就当是买个“好评”吧。
老张两口子各有想法,但对这种“微信乞丐”的感觉都很不好,无论是因为什么而讨红包,老张他们都不喜欢也不愿意去为这些“乞丐”买单。只不过面对这些“微信乞丐”,老张选择了用无视来抗议,而老张的妻子则选择了在心里鄙视。
引 申
另类“乞丐”横行网络
乞丐,原本是无谋生手段的人,靠着众人的一丝善意来维持生活,是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后来,所谓的“丐帮”组织在一起,乞丐变成了“职业”,更成为某些人不劳而获的发家之法。微信里玩得不亦乐乎的“乞丐”还在不断更新着“讨红包”方式,而网络贴吧上还有专门的段子手在创作“讨红包”信息模板,供“微信乞丐”免费试用。也许,明天一觉醒来,我们又会收到更神奇的“讨红包”理由。
若说微信上的“讨红包”者大部分还都只是玩笑之举,那么出没于网站、博客和贴吧中的“网络乞丐”,则明显是刻意为之了。他们是真的无力谋生,还是骗子圈钱?若说现实生活中的乞丐是否需要帮助,还能通过对其进行较直观的分辨,那么在网络上乞讨,就很难让人产生帮助的欲望了。
用网络乞讨并不少见,任谁上网搜一搜都能发现一些“网络乞丐”的身影,网站、贴吧甚至是博客上,都有一群人在理直气壮地要钱,甚至还开班授课教别人如何在网上“乞讨”。一边说别人看不起也无所谓,一边理直气壮要人施舍,还说自己卖出的是一份感动,给自己打钱就是在受感动。无论他们所描述的“悲惨身世”是真是假,不去寻求正规的救助方式,在毫无保障的网络上公然乞讨,如此轻浮的态度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
“乞讨心态”随处可见
讨完红包讨人气,微信上总有应付不完的“人情债”。“微信乞丐”来了,钱包瘪了。可这在微信上讨要的可不只有钱,讨选票、讨生意、讨点赞、讨价,“乞讨”也许已经成了微信的一种社交。
“帮忙给XX投一票”“帮着开个张吧”“集赞送礼,朋友们帮帮忙”……虽然不都是冲着钱去了,可这带着点儿乞求的口气,谁又好意思不理?但这样的情况一多,谁又不会嫌烦呢,再多的爱心也不是这么用的。
微信扩大了交友圈,网络放大了众生相。我们有时是四处说好话,请别人帮忙的号召者;有时是帮着聚人气的响应者。而最常见的时候,我们则是一边应付着来自好友们的乞求,一次次地忙着去给人点赞、投票,拉动人气,散发着我们的热情;另一边在心底无奈地报怨着怎么又来一个,怎么还要我帮着扩散。
还有一种更加委婉的“乞讨”心态:晒!“今天老婆生日却在加班,跟我在一起总让你为工作让步,对不起老婆,我爱你。”这种用朋友圈在领导面前花式卖弄晒辛苦的情况并不新鲜,这是大部分职场人的无奈,在领导面前不留痕迹地加深印象,期待着上司的一丝“垂怜”,这是一群职场中的“乞讨者”。
大家谈
“网络乞丐”你怎么看?
网友天涯:
自从朋友圈有了这个红包功能以后,产生了一群“要饭”的人。跟谁都能张开嘴,认识的要,不认识也要。春天缺口罩,夏天缺雪糕,秋天缺毛衣,冬天缺手套。赶上过节就缺口吃的了,端午刚要完粽子,中秋又想吃月饼了。要我说,遇到这种人,人品就得打个负分,果断拉黑。
网友当心伤情:
一微信好友跟我要2元钱,说急用。我给发了,结果她回我一句,这是在测试对她是否信任,并感谢我的信任,但是钱是不会还我了。我问她信任就值2元钱吗?但其实我更想说的是,我把信任给你了,你还我的是什么?
市民李爽:
有些朋友好长时间没联系了,还问我要红包,有想把他拉黑的冲动。这种信息频率高了也会烦,每次都一两块也不好计较,微信群里互动“抢红包”可以接受,但是群发信息“讨红包”我一般都会无视。
市民杨佳丽:
只发一次的我就当是开玩笑,如果总发那就不是玩了,根本就是想占小便宜。一个“讨红包”信息群发出去,一人回5块、100人就是500块,这赚得多轻松。
微商宏远:
我们做微商的好友都是从几千往上起,这要是群发一“讨红包”的,那得回来多少钱?可干微商没有一个人这么干的。你说为啥?谁又不傻,干往外掏不往回拿,一次下去,第二回都不带有人理你的。有来有往才能长久,所以说不能老想着收别人的红包,没事时也得自觉发红包不是。
网友大嘴喝舟:
现实中的乞丐都没几个人信了,网络上还整这事儿干啥?哭什么穷,有手有脚的,干啥不能活?能在网上厚着脸皮要钱的,不知是真差那点儿钱,还是在找存在感。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
“微信乞丐”,这个不能算褒义的称呼,代表着大多数人对在微信里“讨红包”者的看法。无论“讨红包”的词语有多动人,不管“讨红包”的人出于什么目的而讨要,都改变不了这种行为中不劳而获的本质。
“讨红包”的样式越来越多,可再新鲜热闹的词语见多了也会让人生厌。有人得了红包丢了朋友,更多地人则烦恼于遇到了“微信乞丐”。不过是一个玩笑式的信息,却被人当成了“乞丐”打发,到底是玩笑还是“乞丐”,也许这个热闹的“讨红包”游戏该降降温了。
现 象
“烦死了!熟不熟的都来讨红包”
王康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和时下年轻人一样,对手机多少有些依赖症。电话从不离手,尤其是微信玩得特别溜儿,光是好友就有上百个,有事儿没事儿的总想翻开看看聊天群、刷刷朋友圈。
王康的人缘好、朋友多,微信好友多了,麻烦事儿也跟着来了。朋友圈里整天水深火热,微商广告和各种晒照片应有尽有,常常刷得满屏还不算,还硬拉着你跟着参与。但这些还不算让王康头痛的,他最烦的就是微信上的“讨红包”。一开始好像是女生们的小游戏,群发一“讨红包”的信息,然后大家凑趣地就给发一个过去。可一来二去的,“讨红包”的人越来越多,“讨红包”的花样也变得更多,有时一天能收到好几次,这就让人觉得烦了。王康的好友里光女生就有200多个,经常会收到“讨红包”的信息,遇到节日还会集中的暴发一波。碰到爱晒红包的人,互相还会较劲,到时候因为给谁发没给谁发,谁钱多谁钱少的,还能惹出不少事儿来。
本是图一乐呵的“讨红包”,多了自然让人发烦,这关系好的付之一笑,不熟也来瞎凑热闹。碰上这种情况,怎么办都闹心。“也不管熟不熟,谁都来要红包。不给吧,一个红包也没多钱,好像显得很小气。给吧,跟你又不熟,为啥平白给你钱,心里更不舒服。”王康为这种老被“讨红包”事儿,还曾在论坛里发帖报怨过,引来一片附和声。大家都对“讨红包”的人进行声讨,谁都不差个红包的钱,但老舍着脸要小钱,也真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有很多微信“讨红包”的人平时根本就不吱声,冷不丁地就发个“讨红包”的信息过来,理还是不理都挺难心的。
如果说大部分都是玩票般的群发一条,还能说是图一乐呵,那些有针对性地专门讨要就格外讨人厌了。王康的200多个女微信好友里,就有那么几个格外“粘人”的。有回一女同学给王康发了个“讨红包”的信息,因为和对方就没说过几回话,再加上当时正心情不好,他索性就当没看到。哪想到这个女同学足足给他发了半个来小时的信息,无奈王康回了几句话。这女学生把话唠天赋发挥了个彻底,东拉西扯半天,话里话外不离“讨红包”,王康当时真想跟对方说:“你又不是我女朋友,为啥我要哄你半天,完事还得给你打钱啊!”他恨不得把对方拉黑了事,可想想两人现实中是一个学校的同学,说出去也不好听。为了不再被烦个没完,他还是发了个红包过去了事,可这心里的火气是半天都没消下来。
王康还收过这样一则微信消息:“姐想换个苹果6,凑几块钱给我,你们决定我要不要卖肾。”当时他就截图发论坛上了,王康说:“没钱买什么苹果,让我想给钱都找不到可怜她的理由。不管是不是个玩笑,这种借口我都给‘差评’,乞讨都不找个认真的理由,太不专业了。”
“微信红包本来是为了过节时应景的,后来被大家拿来当钱包用了,挺好也挺方便的。哪想着突然就冒出来一帮‘讨红包’的,钱也不算多,可能张开口的人,脸皮也挺厚的,被叫做‘微信乞丐’一点儿也不冤。”王康对“讨红包”的“微信乞丐”很没有好感,他觉得如果说现实中的乞丐还让人有帮一帮的想法,那么“微信乞丐”真是让人看一眼的欲望都没有,希望这些喜欢“讨红包”的人能收敛自己的行为。
心 态
“图一乐呵,人缘好的真不一样”
大学刚毕业的杨乐乐是一名职场新人。和其他“90后”一样,她是在电视、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陪伴中长大的。如果说手机是她的“挚爱”,那么微信则是她与人交往的重要桥梁。尤其是初入职场,对工作还做不到得心应手,这让她的大部分社交活动都是通过微信进行的。和过去的同学、朋友保持密切交往,与新认识的同事、客户加强联系,正是微信上这些熟悉的和陌生的名字组成了她现在的交际圈。
当娱乐和工作都放入微信时,会让杨乐乐感觉工作更有压力,经常会感觉到心累,直到有一次她收到了一条信息:“认识这么久了,也不知你对我有什么看法,现在我特别严肃认真地想问你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问题。能给我5角钱红包买个甜筒吗?天热了,看别人吃我也想买,挺馋的。”杨乐乐看到这信息突然觉得超可爱,就复制过来也群发了出去,当时她没多想,就是当玩笑和朋友们分享一下,顺便放松一下心情。
“给你5元买10个慢慢吃。”“哈哈哈,多大事儿,姐有钱,你随便吃。”“我也没钱啦,余额都给你吧。”……让杨乐乐没想到的是,就在她发出信息后,原本安静得如一潭死水的微信沸腾了,迅速响起一阵阵的提示音,大家都被她的信息炸了出来。不管最后发没发钱,杨乐乐的每一个朋友都回了话,甚至有些好久都没联系过的朋友,也都出现了,跟她聊了会儿。
看着纷纷而来的红包,听着一阵阵响起的提示音,这种开心和感动是没法形容的。不仅让杨乐乐原本沉闷的心情变好,更让她对自己的为人得到了肯定。她觉得红包里装的不是代表金额的数字,里面装得满满的都是爱。“好感动,我好爱你们。”杨乐乐把自己的心情和朋友们给的红包截图发到朋友圈,之后的时间里她一直在忙着晒红包、晒余额,非常的开心。更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些不过几元几角,甚至是几分钱的红包,没一会儿就让她收获上百元。
“虽然只是一个玩笑,但钱确实来得很快也很容易,可我又不是真的为了钱才这么做的。不过是图个开心罢了,谁发多少上面都有记录,我心里也都记着呢。金额太分散没法一一回赠,我也只能另找机会回报大家。”杨乐乐没觉得自己“讨红包”有什么不好,也不觉得这是在乞讨。不过是为了逗人一笑,估计这辈子就只会发这么一次,她没想到能收到如此热闹的回应,每个人给的钱并不多,但大家对她的关爱她会一直都记在心底。
“人家讨红包,咱哪好意思不发”
“中秋节到了,人家都吃上月饼了,我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吃月饼! 给我发5元钱呗,我也尝尝月饼啥味的。”干了十多年的公务员老张,在中秋节收到单位一女同事发来这样的微信。老张和这位同事不在一科室,平时都不怎么联系,收到这条信息后就当笑话回了一句:“那买两个,看一个,吃一个。”结果女同事很认真地说:“你倒是给啊!”老张当时傻眼,原来是真要啊,只能默默无语地发了个10元钱的红包。可这心里就有点不是个滋味了,明明两人见面点个头的交情,怎么就冷不丁地跟自己要上钱了?而这还只是个开始,在这位女同事之后,老张的一些其他朋友也陆续发了几个这样的信息,内容大意也都是要过节了,凑点儿钱给买点儿啥。这回老张可不干了,谁家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下回谁再发讨红包的信息,他就一律“装死”。虽说引得某些人不快和议论,但老张觉得就是大家都太好面子了,要就给,才会让这些人如此放肆无忌。
老张的媳妇同样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她微里的朋友更多,其中就一些常年不说话但只要逢年过节过生日就会发过来讨红包的,讨钱包的方式还挺全,老张特意总结了一下。有“坑骗”型的、有“感情”型的、有“哭穷”型的。虽然老张总是说不能惯着这帮人,但老张媳妇总觉得大家都是朋友,不好因为这么点儿钱红脸,发个红包过去,就当是买个“好评”吧。
老张两口子各有想法,但对这种“微信乞丐”的感觉都很不好,无论是因为什么而讨红包,老张他们都不喜欢也不愿意去为这些“乞丐”买单。只不过面对这些“微信乞丐”,老张选择了用无视来抗议,而老张的妻子则选择了在心里鄙视。
引 申
另类“乞丐”横行网络
乞丐,原本是无谋生手段的人,靠着众人的一丝善意来维持生活,是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后来,所谓的“丐帮”组织在一起,乞丐变成了“职业”,更成为某些人不劳而获的发家之法。微信里玩得不亦乐乎的“乞丐”还在不断更新着“讨红包”方式,而网络贴吧上还有专门的段子手在创作“讨红包”信息模板,供“微信乞丐”免费试用。也许,明天一觉醒来,我们又会收到更神奇的“讨红包”理由。
若说微信上的“讨红包”者大部分还都只是玩笑之举,那么出没于网站、博客和贴吧中的“网络乞丐”,则明显是刻意为之了。他们是真的无力谋生,还是骗子圈钱?若说现实生活中的乞丐是否需要帮助,还能通过对其进行较直观的分辨,那么在网络上乞讨,就很难让人产生帮助的欲望了。
用网络乞讨并不少见,任谁上网搜一搜都能发现一些“网络乞丐”的身影,网站、贴吧甚至是博客上,都有一群人在理直气壮地要钱,甚至还开班授课教别人如何在网上“乞讨”。一边说别人看不起也无所谓,一边理直气壮要人施舍,还说自己卖出的是一份感动,给自己打钱就是在受感动。无论他们所描述的“悲惨身世”是真是假,不去寻求正规的救助方式,在毫无保障的网络上公然乞讨,如此轻浮的态度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
“乞讨心态”随处可见
讨完红包讨人气,微信上总有应付不完的“人情债”。“微信乞丐”来了,钱包瘪了。可这在微信上讨要的可不只有钱,讨选票、讨生意、讨点赞、讨价,“乞讨”也许已经成了微信的一种社交。
“帮忙给XX投一票”“帮着开个张吧”“集赞送礼,朋友们帮帮忙”……虽然不都是冲着钱去了,可这带着点儿乞求的口气,谁又好意思不理?但这样的情况一多,谁又不会嫌烦呢,再多的爱心也不是这么用的。
微信扩大了交友圈,网络放大了众生相。我们有时是四处说好话,请别人帮忙的号召者;有时是帮着聚人气的响应者。而最常见的时候,我们则是一边应付着来自好友们的乞求,一次次地忙着去给人点赞、投票,拉动人气,散发着我们的热情;另一边在心底无奈地报怨着怎么又来一个,怎么还要我帮着扩散。
还有一种更加委婉的“乞讨”心态:晒!“今天老婆生日却在加班,跟我在一起总让你为工作让步,对不起老婆,我爱你。”这种用朋友圈在领导面前花式卖弄晒辛苦的情况并不新鲜,这是大部分职场人的无奈,在领导面前不留痕迹地加深印象,期待着上司的一丝“垂怜”,这是一群职场中的“乞讨者”。
大家谈
“网络乞丐”你怎么看?
网友天涯:
自从朋友圈有了这个红包功能以后,产生了一群“要饭”的人。跟谁都能张开嘴,认识的要,不认识也要。春天缺口罩,夏天缺雪糕,秋天缺毛衣,冬天缺手套。赶上过节就缺口吃的了,端午刚要完粽子,中秋又想吃月饼了。要我说,遇到这种人,人品就得打个负分,果断拉黑。
网友当心伤情:
一微信好友跟我要2元钱,说急用。我给发了,结果她回我一句,这是在测试对她是否信任,并感谢我的信任,但是钱是不会还我了。我问她信任就值2元钱吗?但其实我更想说的是,我把信任给你了,你还我的是什么?
市民李爽:
有些朋友好长时间没联系了,还问我要红包,有想把他拉黑的冲动。这种信息频率高了也会烦,每次都一两块也不好计较,微信群里互动“抢红包”可以接受,但是群发信息“讨红包”我一般都会无视。
市民杨佳丽:
只发一次的我就当是开玩笑,如果总发那就不是玩了,根本就是想占小便宜。一个“讨红包”信息群发出去,一人回5块、100人就是500块,这赚得多轻松。
微商宏远:
我们做微商的好友都是从几千往上起,这要是群发一“讨红包”的,那得回来多少钱?可干微商没有一个人这么干的。你说为啥?谁又不傻,干往外掏不往回拿,一次下去,第二回都不带有人理你的。有来有往才能长久,所以说不能老想着收别人的红包,没事时也得自觉发红包不是。
网友大嘴喝舟:
现实中的乞丐都没几个人信了,网络上还整这事儿干啥?哭什么穷,有手有脚的,干啥不能活?能在网上厚着脸皮要钱的,不知是真差那点儿钱,还是在找存在感。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