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 家风 凝聚力

    根在乡村、根在家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整个社会的细胞,细胞活了、健康了,形成了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社会就多了温馨与和谐。“家庭和谐造就情感的牢固和凝聚力。‘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规,不管你是大家大户还是小家平民,各家自有自家的规矩和风范。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缩影,它的教育程度直接会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
    在东北,大多数家庭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家规。有的是一些有趣的老传统,很多人都可能经历过的。老一辈人给孩子们讲的各种各样的故事,如大灰狼的故事、懒婆娘的故事、画中人的故事等,故事不但生动有趣,还易记好听,把丰富的人生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儿孙。这些孩子在温馨、有趣的环境中生活,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东西。有些是长辈希望下一代传承的严格的老规矩,但无论哪一种,都有每个家庭独有的生活态度,都是一个家庭独特的教育方式,长辈对儿女的深切期盼、每个家庭成员的理想追求及道德素养、性格特质、生活习惯、行事作风等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吃饺子 找硬币 交好运 
    过年了,吃饺子是必需的,而很多人家都有在饺子里包硬币的习俗。按照老一辈人的说法,谁吃了包有硬币的饺子,来年就会财源滚滚,万事亨通。
    在校学生张晓宇介绍说,他们家就有这种习俗。以往他们家过年只包一角的硬币,而且只包一个。张晓宇笑着说:“我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在我们家,每到过年吃饺子的环节,为了能先吃到硬币,我俩都争抢着吃饺子,每次都撑到不行。要是谁吃到了硬币,都会高兴得不得了,家里大人也会说,吃到硬币福气好。”这两年,张晓宇他们家为了让两个孩子都能在吃饺子时吃到硬币,将饺子里放硬币的习俗,又作了一些改变,不但多包了几个金色的五角硬币,还做了一个“双币饺子”,就是由一个五角金色硬币和一个一角的银色硬币组成,张晓宇他们家戏称它为“金银饺子”。
    现在每到大年除夕,张晓宇妈妈都会忙活一个下午来包饺子。而张晓宇虽然大了,但还是会兴奋地央求妈妈,多做几个带硬币的饺子。张晓宇表示,现在过年,晚上家里虽然总将各种凉菜和热菜等美味佳肴摆了满满一桌,但是他和哥哥还是很期待跟大家一起吃饺子,甭管你是大饺子、小饺子,总之,只要是觉得胖胖的有硬币,他们哥俩就会抢着吃。张晓宇说:“每年爷爷都会给吃到硬币的子孙奖励100元。我爸爸总是很有兴致,像个小孩子似地跟我们抢,要是他吃到了有硬币的饺子,他也会伸出手向爷爷讨钱,还做着滑稽的动作,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每次爷爷都会一本正经地把一张大票儿放到爸爸的手里,我们一家每次看到这种情形,一家老少就都笑个不停。”
    现如今,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都越来越好了,虽然饺子里的钱不多,但却象征着一家人对下一年的美好希冀和老一辈希望孩子们都健康长大的愿望,这样的家规习俗不但给节日氛围增添了更多的喜气,也让亲情更浓更温暖。

    杀年猪 齐欢聚 过大年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早已是今非昔比。在东北,以白肉血肠、烩酸菜、蒸肉为代表的杀猪菜也走入了千家万户。现在,城市的街头时不时地就可以看到以杀猪菜为主打菜的饭馆,百姓们再也不用等到年关时才能吃上了杀猪菜,这具有浓厚年味的杀年猪、吃杀猪菜的习俗,在东北的一些农村家庭流传了下来。
    张福辉先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儿童时代是在乡下度过的,对东北农村过年的一些习俗有着非常深刻的美好记忆。他觉得,这些习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态度和思维习惯。张福辉说,在他的记忆中,老家的杀年猪、吃杀猪菜便是他童年最重要也是最快乐的一部分。在他的老家,劳累了一年的农民多选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杀年猪、吃杀猪菜,并由此揭开农历大年的序幕。从小年杀年猪、吃杀猪菜过后,依次是年三十除夕吃年夜团圆饭、大年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和闹花灯,再到二月二吃猪头肉,传统的农历过大年是要持续一月有余呢,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张福辉说:“杀年猪的过程比较复杂,持续的时间也较长,我家在过年的时候也杀猪,一般得花费一个上午,还得需要好几个人来帮忙处理。早上,天刚麻麻亮,家里人就都得起来做杀年猪的各项准备工作了,一般都是请村里的杀猪师傅。那个时候,只要是谁家要杀猪,整个村里小孩子也都跑过来凑热闹。” 张福辉说,一般年猪宰杀整理完毕以后,杀猪师傅还得配合厨师炖制各类杀猪菜。可以说,杀年猪这一天最忙碌、最重要。
    吃杀猪菜时,主人总是要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村里的干部、没有杀年猪的左邻右舍以及亲戚朋友请到家中来,共同享用这一年中不多见的美味佳肴。一般要到下午两三点钟各种菜肴才能做熟弄好,主人和客人也才能依次落座。在主人致完开场白后,男女老幼兴高采烈地拿起筷子,品尝杀猪菜的过程才真正开始。人们一边吃着喷香的菜肴,一边谈论着过去一年中发生的奇闻逸事,同时也猜测着来年的气候、收成以及国家的政策,高声宣布着自己的看法和预感。热炕头,是村民们在品尝杀猪菜时各抒己见,阐述自己主张的最好讲坛。同时,也是乡亲们尽情抒发豪情、表达内心喜悦的最佳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无所顾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高兴了还可以喊几嗓、唱一段,痛痛快快地说出心里话。????
    张福辉表示,直到现在,每次过年他都盼着能够回乡下吃家里的杀猪菜,至今,儿时杀年猪、吃杀猪菜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摆满餐桌香气飘散令人垂涎的美酒佳肴,那几十人围坐在热炕上指东画西、谈天说地、其乐融融的热闹场面,还有那融洽、欢快、祥和的节日气氛……回想起来,这些都和我们今天努力要达到的小康目标,孜孜以求的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有着颇多的相似之处呢!

    父一辈 子一辈 供家谱
    以往有一种民俗,就是每逢春节,一些家庭要郑重地供奉家谱,以示对故去先人的纪念。虽然现在有家谱的家庭少了,但是这种习俗还是传承了下来,一般人家只要是家中还保存了家谱,还会在春节时供奉家谱。
    何立新今年32岁,在一所中学当老师,他们家至今还保留着家谱,每年过年,供奉家谱是何立新全家必做的一件事。何立新感慨地说:“近些年,家里的亲人走了一些,家庭人口少了,却多了许多沉重。所以,现在与家人的每一次相处,我都很珍惜。家里至今留下来的老规矩,总好像给了我们全家精神上的安慰,让我们感觉家的意味更浓些,特别是过年供家谱,寄托了我许多的思念和对过去的回忆。”何立新对我们讲述了他们家供家谱的老习惯。他说,他小时候对供家谱感到很神秘,很好玩儿,也是那时他们家孩子们的一种乐趣、盼过年的项目之一,就像盼放爆竹、贴对联、贴年画、杀年猪一样。他爷爷在世的时候,供家谱由爷爷掌管,别人只能打下手,似乎是很有身份的人才能做的。何老师说:“我家的家谱看上去已很破旧了,是爷爷的爷爷当年闯关东从山东老家带来的。家谱上写着密密麻麻的人名,都是按照辈分排列的,左右相互相对,男的有名有姓,女的则填些某某氏之位,这大概是旧社会家庭妇女大都没有名字的缘故。爷爷填写的时候,有的空着,我曾问过爷爷这是怎么回事,爷爷告诉我,那是给活着的老人留下的位置。每次供奉的时候,上面都要写三个大字——“祖先堂”,然后横着写“供奉”二字,然后写上三代亲人的名字,旁边配一副对联。我家经常写的对联是‘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
    据何立新介绍,他们家供家谱要准备许多物件、供品,主要有供桌、蜡台、香碗、蜡烛、纸钱等;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蒸馒头的时候还要按上两颗大枣,摆上两堆儿,一堆五个。他们家都是年三十儿上供,正月初三晚上撤供。上供和撤供的时候还要放爆竹、磕头。何立新说:“每到这个时候,家里的男孩都特别高兴,谁先磕完头谁就可以先去放爆竹。那个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爆竹买得少,谁第一个磕完头,谁就拿得多,我们都是等着盼着,争着抢着的,家里每到这时候都特别热闹,一直到正月十六才结束这一供奉,然后把再把家谱卷起来,等明年再供。”
    何立新觉得,他们家的这种传统,供出了“老猫房上睡,一辈留一辈”的理念。人都不应该忘记祖宗,而这种习惯在他心里是最有益的教化方式。

    尊老 守信 要踏实
    说起家风,年近50岁的孙启民说:“我的家风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孝敬老人、踏实做人、诚实守信。”据了解,孙先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位军人。孙先生小的时候,父母对他的家教很严格,从他记事起,他的父亲就告诉他要孝敬自己的长辈,将来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贫穷还是富贵,都要踏实、守信,不能说大话骗人,这也是他们家一直秉承的家训。
    孙启民表示,他们一家人在一块吃饭,如果父亲没回到家,是没有人敢动筷子的。父亲回家后,要先给他盛饭,然后其他人才能开始吃饭。吃饭的时候也不同现在,吃早吃晚还都有东西吃,他小的时候大家必须是一起吃饭,如果贪玩错过了吃饭点,那肯定没饭吃。无论孙先生的母亲怎样心疼他,也从没破坏过家里的这个规矩,这也间接养成了孙先生以后守时的好习惯。除此之外,他们家孝敬老人这点也是全家最为重视的家风。孙先生说,有一次他的爷爷生病了,因为当时的家附近的医院条件不好,我父亲将爷爷安排给家人照顾之后,就独自一人去了好几个大医院找大夫,四处打听下,终于找到了一家专治的。回到家,父亲没顾上休息,直接把爷爷接到了医院,也不让家人替换,一守就是一个星期,直到爷爷见好。孙先生说:“在我们家,孝敬老人这一点,从我父亲的前几辈开始一直到现在始终不变、代代传承。如今,我几个儿子对待老人也很孝顺。”
    对于家里的家训和家规,孙先生表示,虽然小的时候不怎么理解,有时甚至觉得父亲严厉得让人害怕。如今,他也成为了父亲,他深刻理解了老一辈人严守家训的用意。孙启民小时候家里很贫困,早早地就去当兵了,从部队回到家就挑起了整个家庭的担子。正是由于那时家境贫困,他可以说平常很少有时间刻意地去教育他的孩子们。他说:“现在想来,在孩子们上学的问题上我做得不好,没能让他们在学业上有更好的发展,这一点我感觉很愧疚。但是,我觉得我给孩子更多的是我这一辈子的打拼经历和经验,以自身的品行给他们树立榜样。虽然几个孩子学没上好,但在做人、做事方面我还是很有信心的,如今三个孩子在外面却是很低调、踏实,从来不说大话。”
    孙先生表示,家风的传承说得太多也不起作用,更多的是要靠父母以身作则。如果父母自身的品德就不好,如何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呢?自身品行好了,不用多说,孩子们就会去效仿,无形之中家风就会得到传承。正是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才造就了他们家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家庭风气。

    好规矩 好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好规矩和好家风是无言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我们就应该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践行、传承好的习惯和家风去影响、成就下一代,让优良的习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点滴的家事中培养,在与亲人的沟通中形成,在言传身教中得以传承。
    无论是过年的习俗,还是家里特定的规矩,都是一种人生的教育,因为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家庭普遍的性格特征,也是一种家庭的道德规范,是家庭的凝聚力和支点。而这种家庭文化的精粹,在凝聚家庭合力、提炼家庭传统、推动家庭成员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每个家庭不同的过年习俗来说,有的家庭会有饺子放硬币的习惯,有的家庭会有自己特定的家规,对于饺子里放硬币词素,不但让孩子感受到了老一辈对自己的希望和爱,也让长辈体会到了天伦之乐的美好,提升了家庭内部的凝聚力和幸福指数,对家庭的和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好的家规无疑就会演变成一种好的家风,在家庭的传承过程中,这样的好规矩无疑会渗透到家庭每一个成员的价值意识中,在无意中提高了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不但对于孩子来说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更为一个家庭形成了很好的向心力和约束力。
    由此可见,好的规矩和家风,可以让家庭内的所有成员分沾受益,只有每个人都有认同感家庭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显然不可能是家族财产,因为再多的财产也终有花尽的一天。而只有将子女和亲属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摆在首位,明确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的,端正对于物质和权力的看法,学会正确处理小家与大家,才是一个家庭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而好规矩、好家风就是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深刻的教育。

    本版稿件由见习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