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动力开拓发展空间

——三论“中国信心”从何而来

《人民日报》评论员


    出口增速放缓,会给经济带来哪些影响?没有刺激政策,中国发展动力从何而来?新形势新变化,带来了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尼巴厘岛的重要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加,并将继续增强。在改革创新中激发内生动力,在转型升级中释放发展潜力,这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犹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不少出口外贸企业首当其冲,经营十分困难;而在随后几年,我们成功应对危机,保持增长势头,靠的是扩大内需,增强内生动力。经验充分说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必须走提高质量、增强后劲的科学发展之路。正因为此,扩大内需提上日程,创新驱动成为国策,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不断释放出来。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停留于“世界工厂”的固有印象、“简单代工”的惯性认知,实际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是45.2%,拉动GDP上涨3.4个百分点,远高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0.1个百分点,这有力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内需拉动。展望未来,新型城镇化将进一步拉动消费增长、推动消费升级,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这将释放多么巨大的消费潜力?而中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与发达国家的80%左右相比还有近30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还有什么比这更能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中国信心?
    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提高劳动力素质、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是增强内生动力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创新驱动效应显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加速融合,北京中关村平均每天诞生11家科技企业,中国也超过美国成为跨国公司研发目的地首选国,“人口红利”正在转变为“人才红利”;另一方面,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今年1—8月份,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速仍然比财政支出增速高出3.7个百分点,民生改善力度不减。当人人都能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就能让一切聪明才智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这就是内生动力的坚实基础,也是中国信心的深厚根基。
    正是看到“中国经济爆发出来的可持续能力”,一度唱衰中国经济的外国投行,刚进入秋季就纷纷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释放内需潜力、创新动力、市场活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使中国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不仅是中国的机会,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调整和发展,正如外媒感叹的,中国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中国将成为全球增长的发动机”。
    面对新机遇与新挑战,我们深信,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调整经济结构,就一定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推动中国经济涉过险滩、穿越激流、破浪前行。  (转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