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辽源筐铺

张锦春

    早年人把编筐窝篓的手工业作坊叫作“筐铺”。昔日,辽源有大小筐铺十几家,约有40多人从事这项手工业劳动。辽源筐铺多集中在东腰领子山坡、东柴草市、北发电厂道边和东南关南大桥一带。在东腰领子半山坡上有韩斗金开的韩筐铺,有七八个人干活,还有邹宝春开的邹筐铺,有五六个人干活。在东柴草市有齐耀山开的齐筐铺,有五六个人干活,还有孙殿卧开的孙筐铺,有三四个人干活。在北发电厂有郭福金开的郭筐铺,有七八个人干活。在南大桥头一带有赵德山、赵德海两家柳条铺,手艺好,能编黑、白柳条斗。每家筐铺的掌柜的也都亲自编筐,还都收几名徒弟帮助干活。
    那时,编筐都是用本乡本土的笤条(黑条)和柳条(白条)编成的产品,完全是手工操作,不使用任何设备。主要分两种产品:
    生活方面的有用笤条编的圆筐、扁筐、元宝筐3种,各分大、中、小号,供不同需要使用。用白柳条编的大、小笊篱,大笊篱可以从大锅里捞水饭或捞菜用,小笊篱可以往饭碗里捞水饭,使用起来很是方便。还有从大井里往外打水用的柳罐斗子。
    生产方面用的有装煤用的带耳朵的大抬筐、大方筐,水果筐(带眼的叫花筐,不带眼的叫实筐)、筛子、土篮子、粪箕子和鸡窝等几十种产品。
    当年,人们上街或去买菜有挎筐的习惯,结实耐用,还很环保,人人都说好。城北煤矿用带耳朵的大抬筐最多,一筐能装二三百斤煤炭,使用起来甚是方便。
    解放后,筐铺还编房笆,供盖房子用。1953年以后,人们为了利索,上街不挎筐了,筐铺就逐渐少了,现今一家筐铺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