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段不同的人生
哪条小鱼不渴望回归大海?哪棵小草不企盼阳光雨露?哪个人不希望自己健康快乐、生活顺心?可能我们在工作之余、忙碌之暇,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同事或朋友之间三五成群,畅谈心声,互诉衷肠,或不甘于忙碌的工作,或不满于琐碎的生活,大发牢骚,抱怨命运,甚至有时会大为感慨生活的艰难。
但事实上,我们是幸福的——我们能够歌唱、能够欣赏音乐,能够畅享自然风光、人间美景……当我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中,当我们沉醉于花草的芬芳之时,也许没有察觉到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同,也许从没有想过眼前的一切对于有些人是永远难以实现的奢求。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永远都看不见花儿的笑容,永远听不到鸟儿的鸣叫,甚至永远都没有“站起来”的权力,没有纵情歌唱的资本……他们带着残缺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上艰难地活着,忍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经历着别人不能想象的磨难,他们哪怕要取得一点点成绩,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努力地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生活:如果不能用语言进行交谈,就用肢体传达情感;如果不能真正地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就用一双耳朵去聆听世间每个角落每个踏步的声音;如果不能行走,就从别人的口中了解这个世界;如果不能感知生活中的一切,那就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地活着。那么,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又有着哪些与我们不同的人生经历?
孙野,今年29岁,是一名视力残疾人,在华孚小区开了一家盲人医疗按摩所,不但生意挺好,还在2015年结了婚,而且他的媳妇是名优秀大学生。这一年对他来讲算是苦尽甘来的幸福,因为在他人生的这20多年里,他是带着无数的汗水和泪水走过来的。
孙野出生在红五星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也是这个家里唯一的男孩。原本在那个年代,男孩是很受重视的,但是他的出生却并未给这个家庭带来喜悦,因为他的眼睛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他的病让这个家庭在当时遭受了很多非议,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眼睛怎么这样,这以后可怎么活! 据孙野的妈妈说,当时他的爸爸执意要放弃孙野,不然就离婚。要让一个母亲放弃自己的孩子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所以当时孙野的妈妈死都不同意,孙野也因此成为单亲的孩子。妈妈一个人带着他和姐姐,一边挣钱,一边领孙野看病,在他七个月大的时候,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因为孙野太小,手术失败了,孙野的一只眼睛完全失明,为此妈妈哭了好多天。
两年以后,孙野有了新的家庭,妈妈再婚,而孙野现在的爸爸不但没有嫌弃他,反而像对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他们的生活有了转机。可是视力的残疾,让他无法和普通孩子一样上小学,他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为了让孙野能够上学,爸爸妈妈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位于四平的一所盲童学校,孙野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当他们一家人满怀希望来到盲童学校的时候,校方却告诉他们只有生活能自理的孩子他们才能接收。当时的孙野才9岁,眼睛又不好,还不具备自理的能力。在回家的路上,孙野就和爸爸妈妈说:“我要给你们洗衣服,我要自己睡一张小床,我要上学!”从那时起,9岁的他开始洗全家人的衣服,开始自己一个人睡。他不记得自己从床上掉下了多少回,只记得妈妈一遍又一遍地教他洗衣服。邻居们听说这件事情,都劝他父母:这样的孩子送那么远上学干啥呀,每年还得花那么多钱,不如给他买两个牛让他放牛得了。孙野的妈妈总是回答说:“孩子投爹投娘来一回,既然有这样的学校,怎么着也要让孩子进一回学校大门啊!”
1996年的9月3日,孙野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盲校。因为是农村孩子,经常帮家里干活,手上的皮肤比较粗糙,在摸盲文点的时候根本摸不出来,上课的时候,总是挨老师批评。倔强的孙野为了能摸出盲文,硬是在学校的水泥墙上把手指磨掉了一层皮。在不断努力下,孙野不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学会了按摩。现在,他有了自己的按摩店,但在工作之余还总是不忘努力学习,他学会了使用电脑,而且可以帮患者在网上买东西呢。
孙野很想对那些残疾的朋友们说:“虽然上天让我们的身体残疾了,但是,它没有关上我们的心。只要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生活一定会被我们改变的。上天是公平的。虽然它关上了我们的一扇门,但它也会为我们打开一扇心灵的窗。”还记得有人曾这样评价过残疾人:自强不息是你对未来的渴望,坚韧不拔是你对生活的执著。
刘振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虽然家境不富裕,但一家三口也拥有着平凡的小幸福。可是天不遂人愿,在刘振宇4岁那年,不幸降临了他们家。那一年,刘振宇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疾病——非特异性闭塞性脑动脉炎,这种病使得他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看屋子的天棚。父母为了救治刘振宇,东奔西跑四处求医,从长春到北京再到上海,辗转了几个城市,刘振宇却依然没有康复。家里不但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许多的钱,而所欠的债务直到刘振宇中学毕业才还完。刘振宇说:“童年的我虽然承受着疾病带来的痛苦,但也拥有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爱。”
2004年,刘振宇大学毕业,面临就业问题。所到之处都是委婉的拒绝。有的说,这里的工作没有适合你干的;有的说,我招聘了你,别人以为我会收取多少好处费,所以不能收你……面对种种拒绝,他既彷徨又心酸,那时甚至觉得自己的未来是黑暗的,他残疾的身体注定成为家人和社会的负担。直到2010年,命运的齿轮终于为他转动,他辗转找到了残联,向教育部杨部长讲述了他的困难。最终,在残联的帮助下,刘振宇应聘到了外地的一家私立医院,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可是这份工作他并没有干长。由于他自身残疾的经历,让他心心念念的想要去帮助更多和他一样的残疾人。终于在2012年,他等到了残联招聘公益岗位的机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辽源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
在那里,刘振宇才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和他一样,不能拥有快乐健康的童年。他说:“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以及家长们渴望孩子康复的神情,我就想着这也许就是我的宿命,也是我愿为之奋斗的动力,我能深刻体会孩子们的想法,更能理解家长希望孩子可以健康的迫切心情,而且我有机会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这让我打心眼里高兴,也更坚定了我为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奉献的信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有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刘振宇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话,这些年,他在生活中体会了坚强,在亲人那学会了爱,在工作中找到了自信,在各界的关怀下他看到了未来。其实,一个人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只要心是健康的,就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为自己闯出一片天,重新沐浴在阳光里。
一块木头能做啥?当柴烧、做笤帚?不!经过根雕师的巧手雕刻后,它们会被赋予鲜活的“生命”——有的可以成为精美的手钏缠绕在手间,有的会做成霸气摆件在客厅坐镇……成为生活中的亮眼点缀。28岁的杨帅就是一名特殊根雕师。对于他的行业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但是他们的作品,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杨帅的工作就是把一块块木头、树根用双手将它们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之所以说他特殊,那是因为他是一位聋哑人。
杨帅的世界要比常人想象的安静,而这种安静让他时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有时甚至会让他闹心狂躁,因为在他心里一直有对声音的渴望,他想听这个世界的任何声音,哪怕只是别人打电话的声音,哪怕说一句最简单的“你好”。人们都说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声音是世上最美的旋律。然而,对于一个25年来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来说,这一切都是一个美好的梦。杨帅的家在寿山镇的福山村,小的时候他和平常的孩子一样,但是在他3岁时遇到医疗事故,导致他失去了听力,从此杨帅就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
后来,杨帅被父母送到了辽源市聋哑学校,开始学习哑语和文化。他很聪明,学习之余还经常画画,看到什么喜欢的东西,他总是能把它画下来。可是厄运再次降临,就在杨帅四五年级的时候,因为语言上的障碍,他很难和家人朋友沟通,被一个比他大一些的聋哑人骗到了广州,做起了小偷。他说他第一次去偷别人的包,当时就被警察抓住了,把他送回了家。由于那个时候他很小,听不见也说不了,所以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犯罪了,还执意地要再回广州去。家里人没有办法就只能整天把他关在屋里。周围的邻居听说了他的事情都过来看,还有的在背后指指点点,他那弱小的心灵崩溃了,索性每天就躺在屋里,饭不吃水也不喝。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他最好的朋友王辉每天和他聊天或是直接把他从床上拽下来领他出去散步,或许是因为王辉也是残疾人,他们俩比较好沟通。没过几天,杨帅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也是因为王辉对他耐心劝导,他才慢慢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杨帅决心振作起来,不再让父母跟他操心,他想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报名了残联的雕刻班,就这样杨帅开始了他的雕刻之路。
学习雕刻也是很苦的。跟杨帅一起学习的师兄师弟们都走了,有的嫌太难了,有的觉得这东西没意思。只有他坚持下来了,而且一学就是3年。当被问到是什么原因让他一直坚持下去的时候,杨帅腼腆地表示:“我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我有我的梦想,残联既然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我们就不能轻易放弃。我觉得没有持之以恒的心里,就算再有想法也做不成事情。”
杨帅在逆境中逐渐成长,虽然学习很苦,但他觉得,如果有人看到了他的作品,就不会觉得他是残疾人,他想要向这个社会证明,他和健全人一样,内心也有对美好的向往和梦想。
张军43岁,是一个3岁孩子的父亲,他的宝宝小名叫聪聪。原本3岁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满地乱跑的时候,可是聪聪却不一样,他只能在父母的帮助下踉跄地走两步,那小小的双腿仿佛承受不了身体的重量,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力,摇摇晃晃,异常艰难。
张军说,他的妻子在怀聪聪的时候,由于孩子脐带绕颈,导致聪聪在母体内缺氧,当时虽然在医院做B超也发现了,可由于他们对医学知识的缺乏,并没有过多地重视,觉得产期还没到,医生也没有说明这种情况必须要提前生,所以他们一直等到一个星期后聪聪才出生。然而,也许就是这样的疏忽,让他们夫妻承受了无法想象的痛苦。在聪聪4个月大的时候,夫妻俩发现,孩子竟然还不会翻身,即使有人帮忙,孩子翻身也特别困难,这令他们很紧张,不知道聪聪到底是发育得缓慢还是得了什么病。于是,他们带着聪聪来到医院,做了很多的检查之后,医生给出的答复是,聪聪是肌张力高。夫妻俩听到这个词后很是不解,因为平时根本没有听过这个病,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病。待医生的具体讲解后,夫妻俩顿时就蒙了,随即号啕大哭。原来聪聪的这个病,就是肌肉不受大脑的控制,肌张力过高,也就是脑瘫的一种。
这个消息对这个家庭来说仿佛晴天霹雳,家里人一时间都陷入了无法言说的伤痛之中,他们不知道孩子的未来会怎么样。但是作为父母,即使再痛苦,为了孩子,他们也要坚持下去。张军和妻子商量之后决定带着聪聪去长春治疗,希望可以让聪聪慢慢好起来。治疗的过程是痛苦的,聪聪必须经常在后半夜做核磁共振,几个月大的孩子总是会嗜睡,可聪聪必须要在半夜起来做检查。张军说:“有的时候,孩子困得怎么也叫不醒,我只能用凉水洒在他脸上,每次孩子都会因为不舒服而大哭,我们也总是跟着哭,那种心酸真是没办法说。”后来,张军又去了北京,一位资深的医生告诉他们,得了这种病的孩子,以后能不能正常行走都是个问题,即使康复得好,以后也会踮脚,这个消息可谓雪上加霜。
幸运的是,如今,聪聪可以在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进行免费的康复训练,这无疑给这个家庭减轻了不少经济上的负担。因为要帮助全身的肌肉得到拉伸,所以聪聪要做康复练习。因为痛,聪聪每次都会从头哭到尾,但是他现在也有不小的起色,这是他们全家最大的欣慰。现在张军夫妻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都能看到聪聪的进步,哪怕只是一丁点儿。这样不懈的坚持,为他们这一家带来了希望,也练就了他们坚强的心。
本版稿件由见习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
但事实上,我们是幸福的——我们能够歌唱、能够欣赏音乐,能够畅享自然风光、人间美景……当我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中,当我们沉醉于花草的芬芳之时,也许没有察觉到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同,也许从没有想过眼前的一切对于有些人是永远难以实现的奢求。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永远都看不见花儿的笑容,永远听不到鸟儿的鸣叫,甚至永远都没有“站起来”的权力,没有纵情歌唱的资本……他们带着残缺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上艰难地活着,忍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经历着别人不能想象的磨难,他们哪怕要取得一点点成绩,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努力地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生活:如果不能用语言进行交谈,就用肢体传达情感;如果不能真正地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就用一双耳朵去聆听世间每个角落每个踏步的声音;如果不能行走,就从别人的口中了解这个世界;如果不能感知生活中的一切,那就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地活着。那么,他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又有着哪些与我们不同的人生经历?
要为自己开一扇窗
孙野,今年29岁,是一名视力残疾人,在华孚小区开了一家盲人医疗按摩所,不但生意挺好,还在2015年结了婚,而且他的媳妇是名优秀大学生。这一年对他来讲算是苦尽甘来的幸福,因为在他人生的这20多年里,他是带着无数的汗水和泪水走过来的。
孙野出生在红五星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也是这个家里唯一的男孩。原本在那个年代,男孩是很受重视的,但是他的出生却并未给这个家庭带来喜悦,因为他的眼睛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他的病让这个家庭在当时遭受了很多非议,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眼睛怎么这样,这以后可怎么活! 据孙野的妈妈说,当时他的爸爸执意要放弃孙野,不然就离婚。要让一个母亲放弃自己的孩子是多么残忍的事情,所以当时孙野的妈妈死都不同意,孙野也因此成为单亲的孩子。妈妈一个人带着他和姐姐,一边挣钱,一边领孙野看病,在他七个月大的时候,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因为孙野太小,手术失败了,孙野的一只眼睛完全失明,为此妈妈哭了好多天。
两年以后,孙野有了新的家庭,妈妈再婚,而孙野现在的爸爸不但没有嫌弃他,反而像对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他们的生活有了转机。可是视力的残疾,让他无法和普通孩子一样上小学,他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为了让孙野能够上学,爸爸妈妈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位于四平的一所盲童学校,孙野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当他们一家人满怀希望来到盲童学校的时候,校方却告诉他们只有生活能自理的孩子他们才能接收。当时的孙野才9岁,眼睛又不好,还不具备自理的能力。在回家的路上,孙野就和爸爸妈妈说:“我要给你们洗衣服,我要自己睡一张小床,我要上学!”从那时起,9岁的他开始洗全家人的衣服,开始自己一个人睡。他不记得自己从床上掉下了多少回,只记得妈妈一遍又一遍地教他洗衣服。邻居们听说这件事情,都劝他父母:这样的孩子送那么远上学干啥呀,每年还得花那么多钱,不如给他买两个牛让他放牛得了。孙野的妈妈总是回答说:“孩子投爹投娘来一回,既然有这样的学校,怎么着也要让孩子进一回学校大门啊!”
1996年的9月3日,孙野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了盲校。因为是农村孩子,经常帮家里干活,手上的皮肤比较粗糙,在摸盲文点的时候根本摸不出来,上课的时候,总是挨老师批评。倔强的孙野为了能摸出盲文,硬是在学校的水泥墙上把手指磨掉了一层皮。在不断努力下,孙野不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学会了按摩。现在,他有了自己的按摩店,但在工作之余还总是不忘努力学习,他学会了使用电脑,而且可以帮患者在网上买东西呢。
孙野很想对那些残疾的朋友们说:“虽然上天让我们的身体残疾了,但是,它没有关上我们的心。只要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生活一定会被我们改变的。上天是公平的。虽然它关上了我们的一扇门,但它也会为我们打开一扇心灵的窗。”还记得有人曾这样评价过残疾人:自强不息是你对未来的渴望,坚韧不拔是你对生活的执著。
重新沐浴在阳光里
刘振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虽然家境不富裕,但一家三口也拥有着平凡的小幸福。可是天不遂人愿,在刘振宇4岁那年,不幸降临了他们家。那一年,刘振宇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疾病——非特异性闭塞性脑动脉炎,这种病使得他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看屋子的天棚。父母为了救治刘振宇,东奔西跑四处求医,从长春到北京再到上海,辗转了几个城市,刘振宇却依然没有康复。家里不但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许多的钱,而所欠的债务直到刘振宇中学毕业才还完。刘振宇说:“童年的我虽然承受着疾病带来的痛苦,但也拥有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爱。”
2004年,刘振宇大学毕业,面临就业问题。所到之处都是委婉的拒绝。有的说,这里的工作没有适合你干的;有的说,我招聘了你,别人以为我会收取多少好处费,所以不能收你……面对种种拒绝,他既彷徨又心酸,那时甚至觉得自己的未来是黑暗的,他残疾的身体注定成为家人和社会的负担。直到2010年,命运的齿轮终于为他转动,他辗转找到了残联,向教育部杨部长讲述了他的困难。最终,在残联的帮助下,刘振宇应聘到了外地的一家私立医院,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可是这份工作他并没有干长。由于他自身残疾的经历,让他心心念念的想要去帮助更多和他一样的残疾人。终于在2012年,他等到了残联招聘公益岗位的机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辽源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
在那里,刘振宇才知道还有许多孩子和他一样,不能拥有快乐健康的童年。他说:“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以及家长们渴望孩子康复的神情,我就想着这也许就是我的宿命,也是我愿为之奋斗的动力,我能深刻体会孩子们的想法,更能理解家长希望孩子可以健康的迫切心情,而且我有机会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这让我打心眼里高兴,也更坚定了我为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奉献的信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有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刘振宇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话,这些年,他在生活中体会了坚强,在亲人那学会了爱,在工作中找到了自信,在各界的关怀下他看到了未来。其实,一个人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只要心是健康的,就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为自己闯出一片天,重新沐浴在阳光里。
雕刻出的梦想
一块木头能做啥?当柴烧、做笤帚?不!经过根雕师的巧手雕刻后,它们会被赋予鲜活的“生命”——有的可以成为精美的手钏缠绕在手间,有的会做成霸气摆件在客厅坐镇……成为生活中的亮眼点缀。28岁的杨帅就是一名特殊根雕师。对于他的行业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但是他们的作品,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杨帅的工作就是把一块块木头、树根用双手将它们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之所以说他特殊,那是因为他是一位聋哑人。
杨帅的世界要比常人想象的安静,而这种安静让他时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有时甚至会让他闹心狂躁,因为在他心里一直有对声音的渴望,他想听这个世界的任何声音,哪怕只是别人打电话的声音,哪怕说一句最简单的“你好”。人们都说语言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声音是世上最美的旋律。然而,对于一个25年来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来说,这一切都是一个美好的梦。杨帅的家在寿山镇的福山村,小的时候他和平常的孩子一样,但是在他3岁时遇到医疗事故,导致他失去了听力,从此杨帅就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
后来,杨帅被父母送到了辽源市聋哑学校,开始学习哑语和文化。他很聪明,学习之余还经常画画,看到什么喜欢的东西,他总是能把它画下来。可是厄运再次降临,就在杨帅四五年级的时候,因为语言上的障碍,他很难和家人朋友沟通,被一个比他大一些的聋哑人骗到了广州,做起了小偷。他说他第一次去偷别人的包,当时就被警察抓住了,把他送回了家。由于那个时候他很小,听不见也说不了,所以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犯罪了,还执意地要再回广州去。家里人没有办法就只能整天把他关在屋里。周围的邻居听说了他的事情都过来看,还有的在背后指指点点,他那弱小的心灵崩溃了,索性每天就躺在屋里,饭不吃水也不喝。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他最好的朋友王辉每天和他聊天或是直接把他从床上拽下来领他出去散步,或许是因为王辉也是残疾人,他们俩比较好沟通。没过几天,杨帅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也是因为王辉对他耐心劝导,他才慢慢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杨帅决心振作起来,不再让父母跟他操心,他想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报名了残联的雕刻班,就这样杨帅开始了他的雕刻之路。
学习雕刻也是很苦的。跟杨帅一起学习的师兄师弟们都走了,有的嫌太难了,有的觉得这东西没意思。只有他坚持下来了,而且一学就是3年。当被问到是什么原因让他一直坚持下去的时候,杨帅腼腆地表示:“我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我有我的梦想,残联既然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我们就不能轻易放弃。我觉得没有持之以恒的心里,就算再有想法也做不成事情。”
杨帅在逆境中逐渐成长,虽然学习很苦,但他觉得,如果有人看到了他的作品,就不会觉得他是残疾人,他想要向这个社会证明,他和健全人一样,内心也有对美好的向往和梦想。
每一步都是希望
张军43岁,是一个3岁孩子的父亲,他的宝宝小名叫聪聪。原本3岁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满地乱跑的时候,可是聪聪却不一样,他只能在父母的帮助下踉跄地走两步,那小小的双腿仿佛承受不了身体的重量,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力,摇摇晃晃,异常艰难。
张军说,他的妻子在怀聪聪的时候,由于孩子脐带绕颈,导致聪聪在母体内缺氧,当时虽然在医院做B超也发现了,可由于他们对医学知识的缺乏,并没有过多地重视,觉得产期还没到,医生也没有说明这种情况必须要提前生,所以他们一直等到一个星期后聪聪才出生。然而,也许就是这样的疏忽,让他们夫妻承受了无法想象的痛苦。在聪聪4个月大的时候,夫妻俩发现,孩子竟然还不会翻身,即使有人帮忙,孩子翻身也特别困难,这令他们很紧张,不知道聪聪到底是发育得缓慢还是得了什么病。于是,他们带着聪聪来到医院,做了很多的检查之后,医生给出的答复是,聪聪是肌张力高。夫妻俩听到这个词后很是不解,因为平时根本没有听过这个病,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病。待医生的具体讲解后,夫妻俩顿时就蒙了,随即号啕大哭。原来聪聪的这个病,就是肌肉不受大脑的控制,肌张力过高,也就是脑瘫的一种。
这个消息对这个家庭来说仿佛晴天霹雳,家里人一时间都陷入了无法言说的伤痛之中,他们不知道孩子的未来会怎么样。但是作为父母,即使再痛苦,为了孩子,他们也要坚持下去。张军和妻子商量之后决定带着聪聪去长春治疗,希望可以让聪聪慢慢好起来。治疗的过程是痛苦的,聪聪必须经常在后半夜做核磁共振,几个月大的孩子总是会嗜睡,可聪聪必须要在半夜起来做检查。张军说:“有的时候,孩子困得怎么也叫不醒,我只能用凉水洒在他脸上,每次孩子都会因为不舒服而大哭,我们也总是跟着哭,那种心酸真是没办法说。”后来,张军又去了北京,一位资深的医生告诉他们,得了这种病的孩子,以后能不能正常行走都是个问题,即使康复得好,以后也会踮脚,这个消息可谓雪上加霜。
幸运的是,如今,聪聪可以在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进行免费的康复训练,这无疑给这个家庭减轻了不少经济上的负担。因为要帮助全身的肌肉得到拉伸,所以聪聪要做康复练习。因为痛,聪聪每次都会从头哭到尾,但是他现在也有不小的起色,这是他们全家最大的欣慰。现在张军夫妻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都能看到聪聪的进步,哪怕只是一丁点儿。这样不懈的坚持,为他们这一家带来了希望,也练就了他们坚强的心。
本版稿件由见习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