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我市粮食总产量为47.19亿斤,比2012年的43亿斤增长了9.3%——
又是一个丰收年

本报记者  李志民  陈兴权



    俗话说:七月十五看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中秋刚过,记者便来到市农委了解今年的粮食收成情况,并深入到东丰县、东辽县的部分乡镇、村屯,实地感受农民在秋收中的劳累与喜悦。

    今年的自然气候条件有喜有忧。既有今春低温多雨,造成春播滞后,又有8月14日的龙卷风和强降雨等自然灾害,但整体看,夏季的充沛雨水和秋后的艳阳高照,决定了年景还不错。
    进入4月份以来,我市气温持续偏低,致使田间土壤相对湿度大、积水严重。到4月22日,常年已进入春耕生产的繁忙时期,土壤化冻层却仅为11厘米,表层土壤相对湿度达到110%,处于过饱和状态,出现了春涝和低温“双碰头”,使整个播种期延迟5至7天;尤其是8月14日的龙卷风和强降雨,使5.46万亩粮食绝收,给秋季丰产丰收提前设定了困难指数。
    困难面前,我市涉农部门积极靠前指挥,农业科技人员驻屯入户进行指导,使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农业专家说,今春的特殊气候和8月的风灾雨灾对全市农业生产确实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更多的有利因素帮助了我们。
    据初步估算,今年我市粮食总产量为47.19亿斤,比2012年的43亿斤增长了9.3%。

    “丰收年”解读之一:粮食作物面积增加是主要因素

    据了解,今年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为350.9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3.8万亩的96.5%。其中:玉米面积310.4万亩,水稻34.4万亩,大豆1.74万亩,杂粮1.5万亩,薯类3.9万亩。
    今年全市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3.8万亩,比上年356.8万亩增加了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达到了350.9万亩,较上年330.3万亩增加了20.6万亩。同时,由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越来越高,以玉米为代表的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大幅增加,大豆面积减少。今年全市玉米面积增加了27.1万亩,水稻减少了2万亩,大豆减少3万亩,杂粮及薯类减少了1.5万亩。玉米作物保苗率增加。虽然今年春播期间遭遇了低温、春涝“双碰头”,致使播种期延后,但播后气温迅速回升,土壤墒情好,出苗整齐,全市平均保苗率达到了95%以上,较上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苗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对作物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到7月中旬,作物生长量与常年持平。据田间测产,玉米田亩平均株数达到3528株,变幅在3022至4112株,每亩较上年增加了108株。

    “丰收年”解读之二:整体气象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整体看,今年气象条件比较有利于作物生长,降水充沛,气温较高。据气象部门提供,5月份降水量23.0毫米,历年同期为55.4毫米。气温17.7摄氏度,历年同期为15.5摄氏度。日照时数283.2小时,历年同期为244.4小时。6月份降水量81.4毫米,历年同期为93.2毫米。气温21.3摄氏度,历年同期为20.7摄氏度。日照时数230.8小时,历年同期为230.3小时。7月份降水量245.8毫米,历年同期为158.0毫米。气温23.2摄氏度,历年同期为23.0摄氏度。日照时数199.4小时,历年同期为193.8小时。8月上中旬降水量132.7毫米,历年同期为76.1毫米。气温25.4摄氏度,历年同期为22.7摄氏度。8月下旬大雨部分地块受灾。据气象部门预测,9至10月份气温略高,降水略少,大风日数略多,初霜略晚。全市平均气温为11.6至11.8摄氏度,比历年同期高0.3至0.5摄氏度。平均降水量70毫米左右,比历年同期多7.8毫米。初霜大约出现在9月下旬末,比历年同期的9月23日晚5至7天。有利于农作物的灌浆成熟。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轻。今年的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粘虫、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害均为轻度发生,对粮食产量无影响。

    “丰收年”解读之三:服务在田 政府当好“田保姆”

    各级党委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并把粮食生产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特别是在备春耕生产、遇到突发自然灾害等关键季节,相关领导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入户指导,跟踪服务。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生产。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建立粮食高产核心区、畜牧产业精品区、园艺特产示范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区等五大园区建设,粮食高产核心区重点建设6个千亩示范园和50个万亩示范基地,旨在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吸引民间资金、聚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比如,金州生态农业园区在金州乡建立了1万亩杂粮基地,在安石镇建立了1万亩绿色水稻基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开辟了新路。积极抓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示范带动等形式,推广和普及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全市今年共抓了25个丰产方,其中玉米14个,水稻11个。方内玉米平均亩产达到875.06公斤,水稻达到733.5公斤。

    粮食总产量汇总

    据县区有关资料显示,今年全市粮食产量将突破40亿斤,东丰县、东辽县粮食产量均在20亿斤以上。据有关专家田间初步估算,全市粮食总产量为47.19亿斤,比去年的43亿斤增长了9.3%。其中:


 总产  面积(万亩)  亩产(公斤)  产量(亿斤)   
 玉米  310.4           690.8        42.16  
 水稻   34.4           542.43        3.70  
 大豆    1.74           201          0.07  
 杂粮    1.5            400          0.04  
 薯类    3.9           1551          1.21  

    农民朋友如是说

    东丰县拉拉河镇永乐村5组王福广:由于党的政策好,我今年种了114亩地,是大亩的,收成很好。我现在还是半机械化生产,有的环节还要靠人工,我感到种地特别累。到秋收玉米时,人工费又特别贵,这可能影响我的收入。明年要想办法利用机械化生产,减轻劳动强度,争取更大丰收。
    东丰县拉拉河村5组徐殿明: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让我感受到机械化的好处。我买小型拖拉机翻地种地不用愁,去年又买了玉米收割机,自家的地种完了,我还能打打工,多赚点。

    强降雨和瞬时大风导致部分地块受灾严重 
    本报记者 李志民

    8月14日,辽源地区遭受大雨和大风的袭击。至8月15日10时,在19个小时内,全地区平均降雨103.6毫米,最大雨量达到194毫米,有11个乡镇超过100毫米。由于降雨量大、历时短,再加上瞬时大风,致使局部农田被淹,部分乡镇受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据统计,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71.87万亩,其中:成灾26.09万亩,绝收5.46万亩。由于灾后采取适时、科学的自救措施,使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降到最低。据初步统计,全市因灾减产玉米约7300万斤,减产稻谷近100万斤。

    “高光效”秋后看实效
    本报记者 季式学

    今年是我市推广“高光效”种植方法的第一年,“高光效”究竟能给农民带来多少实效?带着疑问,记者于10月11日来到了东辽县农业局进行采访。
    今年,东辽县推广“高光效”种植面积为30000亩,由于8月14日的风灾、雨灾,很多地块已不能准确测出产量,唯有东辽县凌云乡杨成军在惠民村6组的70亩“高光效”示范田长势良好,没有遭灾。
    记者在凌云乡农技推广站站长秦宝森的带领下,来到了该示范田。恰巧该村58岁的周恩礼和妻子正在毗邻地里割玉米,看到秦宝森后立刻凑了过来。在该示范田记者看到,地边站秆的玉米都被扒掉了皮,籽粒橙黄、饱满,没有“秃尖”。秦宝森向我们介绍说,这是一块标准的“高光效”示范田,种植方法完全符合“高光效”的种植要求,由于该地块低洼,5月20日才完成全面播种,据目前估算,亩产在1300至1400斤。它的优点是:土地能够轮作休耕,空闲的两垄能够增加有机子、光照、通风和地温等,并便于发现病虫害和喷洒农药。听完秦宝森的介绍,老周告诉记者,他已侍弄土地40多年了,今春推广“高光效”时,就是多了个心眼,想看看秋后咋样。老周还神秘地说,因为地挨地,每次他来地里都偷偷地去“高光效”那边看看,现在服气了,明年也准备搞“高光效”。老周怕我们不信,还补充道:“我前面有两垧成片的地,垄向都朝南,搞起来方便。”
    秦宝森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采用“高光效”种植法1亩地可播种4500至5000株,常规种植则只有3500株左右。

    “高光效”也会水土不服
    本报记者 陈兴权

    作为耕种革命的“高光效”,能否为农民致富带来实效为“市人”所关注。为此,本报从年初开始,跟踪采访了“高光效”的春种与秋收,见证了农民由等待观望到认可买账的转变过程。
    俗话说:不见兔子不撒鹰。想让农民心悦诚服地接受“高光效”,空口无凭,唯有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实惠,农民才能认可。采访中,东辽县凌云乡惠民村周恩礼的话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心声:我就是多个心眼,想看看秋后咋样。
    秋后的“高光效”究竟咋样?侍弄40多年地的周恩礼心里比谁都明白,他的一句话就表明了一切:明年我也准备搞。同样,“高光效”在安石镇朝阳村水稻上的应用也取得了成功,增产不少。应该说“高光效”在我市递上了一张优秀的成绩单,这不仅打消了农民的顾虑,也让涉农部门松了一口气。
    如此看来,“高光效”会迅速在我市大面积推广?笔者认为难!虽然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农民的认可,但仍有3个因素制约着“高光效”在我市的发展。
    一是坡地多。我市地处半丘陵半山区的长白山余脉,坡地居多,可供“高光效”大面积种植的平地屈指可数。
    二是有限的平地被肢解。在农村,地是要三六九等搭配着分,也就是每家既要有平地、洼地,还要有坡地。这就使有限的大块平地被全村农民分割成无数小块,而“高光效”却需要的是大面积平地。
    三是机械化程度低。由于“高光效”必须机械作业,而且是大型机械作业,这就对我市农村机械种植提出来新要求。目前,我市农村普及的机械化只停留在“小蚂蚱子”阶段,大型机械开进普通农民家还需要时间。

    示范田里的“高光效”只是一个开始,若让它广泛根植辽源这片黑土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宋贵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