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深化医改如何“开方”?
●全面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打造分级诊疗格局,解决百姓“看不好病”问题
●医疗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全面推行公立医疗改革,解决百姓“看病贵”问题
●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全面实施健康促进行动,让百姓“少得病”“不得病”
诊断一:诊疗能力如何提升?
基层卫生机构诊疗服务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患者的信任度。如何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十三五”规划开出“处方”: 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有,解决群众看不好病问题。加强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加快贫困乡村村医队伍建设,完善48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健康一体机和中医诊疗设备配置,定向培养村医300名,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投入6000万元建设“互联网+”工程,启动全省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推动智慧医疗向全民开放;针对19133名因病致贫的人口,通过城乡医联体、中医联合体、县域共同体等医疗服务方式,建立多层级医生签约服务关系,落实家庭医生首诊、逐级转诊制度,确保90%的贫困病人在县域内就能得到有效诊疗,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重病不出市”。
诊断二:医疗保障如何改善?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往往是给群众看病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导火索。如何减轻大病给群众带来的负担?
“十三五”规划开出“处方”: 通过“新农合+大病保险+应急救助”方式,协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使人均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达80%以上,解决群众看不起病问题。全面提高新农合待遇,实行“五保”供养对象(含农村孤儿)免费参合、农村低保对象减免100元的政策,使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逐年提高筹资水平、补助标准和报销比例,补偿累加封顶线提高到20万元;常见慢病门诊补偿病种增加到32种,补偿比例提高到60%,封顶线提高到6500元;降低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报销起付线,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儿童“两病”、妇女“两癌”在省、市级定点机构报销比例达70%;新农合重特大疾病保障范围扩大到42种,报销比例按就医层级均提高5个百分点;尿毒症患者全部免费透析,年人均减免费用6万元。在全面落实大病保险制度上,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各段报销比例的同时,在12家县以上公立医院全部推行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实行所有药品零差价销售和省级平台采购,切实解决中产阶层大病致贫、普通家庭大病返贫、困难群众大病更贫的问题。按人均1元标准,省、市(县)财政各按50%比例筹资,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切实发挥政府兜底救急作用。
诊断三:公共卫生服务如何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已占死亡总量的89.87%,已成为威胁全社会健康的主因,如何加强公共服务管理,推进健康扶贫效能化?
“十三五”规划开出“处方”:深入实施健康生育工程,免费开展婚前检查,为农村、城镇、流动人口孕期妇女增补叶酸,为孕产妇免费开展艾滋病、乙肝检测,推行孕产妇保健分级管理,实现科学备孕、计划怀孕、健康孕育、安全生育服务的全程覆盖,将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9‰以内;实施健康体检工程,每年免费为城乡60岁以上老人和全部贫困居民开展一次健康体检,为农村适龄妇女开展“两癌”检查,为7岁以下儿童进行视力筛查,为贫困肺结核病人治疗,提供健康自助监测服务;推进2016年“健康快车”行动,为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切实承担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任务。
诊断四:计生政策如何推进?
面对我市老龄化社会加剧、生育水平低下、人口生态失衡,如何最大限度推进人口计生政策落实?
“十三五”规划开出“处方”:全面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在人口发展上重生态、扩总量,减缓老龄化速度,合理发展人口数量。继续深入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家庭积极生育、健康生育、科学生育;积极按照国家政策,适时启动“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改善人口发展现状,注重人口生态建设。到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内、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要达到76.6岁。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信心满满地说:“‘十三五’时期是新一轮深化医改全面推进的决胜阶段。市卫计委将以创建‘健康辽源’为载体,以深化医改为动力,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把我市打造成结构合理、资源均衡、保障有效、满足需求的‘健康城市’。”
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中的短板
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能力不足
分级诊疗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
基层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薄弱
新农合保障待遇较低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同
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目标
到2020年,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率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人均期望寿命达76.6岁,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处于全省上游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总和生育率力争提高到1.3以上,总人口要达到129.5万,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08。
●医疗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全面推行公立医疗改革,解决百姓“看病贵”问题
●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全面实施健康促进行动,让百姓“少得病”“不得病”
●落实全面“二孩”政策,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十三五”深化医改如何“开方”?
本报记者 于芯
诊断一:诊疗能力如何提升?
基层卫生机构诊疗服务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患者的信任度。如何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十三五”规划开出“处方”: 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有,解决群众看不好病问题。加强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加快贫困乡村村医队伍建设,完善48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健康一体机和中医诊疗设备配置,定向培养村医300名,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投入6000万元建设“互联网+”工程,启动全省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推动智慧医疗向全民开放;针对19133名因病致贫的人口,通过城乡医联体、中医联合体、县域共同体等医疗服务方式,建立多层级医生签约服务关系,落实家庭医生首诊、逐级转诊制度,确保90%的贫困病人在县域内就能得到有效诊疗,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重病不出市”。
诊断二:医疗保障如何改善?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往往是给群众看病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导火索。如何减轻大病给群众带来的负担?
“十三五”规划开出“处方”: 通过“新农合+大病保险+应急救助”方式,协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使人均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达80%以上,解决群众看不起病问题。全面提高新农合待遇,实行“五保”供养对象(含农村孤儿)免费参合、农村低保对象减免100元的政策,使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逐年提高筹资水平、补助标准和报销比例,补偿累加封顶线提高到20万元;常见慢病门诊补偿病种增加到32种,补偿比例提高到60%,封顶线提高到6500元;降低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报销起付线,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儿童“两病”、妇女“两癌”在省、市级定点机构报销比例达70%;新农合重特大疾病保障范围扩大到42种,报销比例按就医层级均提高5个百分点;尿毒症患者全部免费透析,年人均减免费用6万元。在全面落实大病保险制度上,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各段报销比例的同时,在12家县以上公立医院全部推行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实行所有药品零差价销售和省级平台采购,切实解决中产阶层大病致贫、普通家庭大病返贫、困难群众大病更贫的问题。按人均1元标准,省、市(县)财政各按50%比例筹资,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切实发挥政府兜底救急作用。
诊断三:公共卫生服务如何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已占死亡总量的89.87%,已成为威胁全社会健康的主因,如何加强公共服务管理,推进健康扶贫效能化?
“十三五”规划开出“处方”:深入实施健康生育工程,免费开展婚前检查,为农村、城镇、流动人口孕期妇女增补叶酸,为孕产妇免费开展艾滋病、乙肝检测,推行孕产妇保健分级管理,实现科学备孕、计划怀孕、健康孕育、安全生育服务的全程覆盖,将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9‰以内;实施健康体检工程,每年免费为城乡60岁以上老人和全部贫困居民开展一次健康体检,为农村适龄妇女开展“两癌”检查,为7岁以下儿童进行视力筛查,为贫困肺结核病人治疗,提供健康自助监测服务;推进2016年“健康快车”行动,为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切实承担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任务。
诊断四:计生政策如何推进?
面对我市老龄化社会加剧、生育水平低下、人口生态失衡,如何最大限度推进人口计生政策落实?
“十三五”规划开出“处方”:全面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在人口发展上重生态、扩总量,减缓老龄化速度,合理发展人口数量。继续深入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家庭积极生育、健康生育、科学生育;积极按照国家政策,适时启动“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改善人口发展现状,注重人口生态建设。到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内、婴幼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要达到76.6岁。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信心满满地说:“‘十三五’时期是新一轮深化医改全面推进的决胜阶段。市卫计委将以创建‘健康辽源’为载体,以深化医改为动力,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把我市打造成结构合理、资源均衡、保障有效、满足需求的‘健康城市’。”
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中的短板
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能力不足
分级诊疗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
基层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薄弱
新农合保障待遇较低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同
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目标
到2020年,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率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人均期望寿命达76.6岁,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处于全省上游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总和生育率力争提高到1.3以上,总人口要达到129.5万,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