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创业去我们回乡
近年来,我市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对新农村建设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日前,记者走进我市村镇,寻访创业致富的返乡农民。他们中有的放弃了城里的好工作、好待遇,返乡搞养殖、搞代理;有的结束了在外漂泊打工的日子,返乡卖服装、打机井。返乡创业的路上,他们感觉很温暖,通过不断努力,如今各自闯出了致富路,也各自有了存在感、归属感……他们说:“不管去哪里,都不如在咱自家里舒服”“金窝银窝,不如咱自家的土窝”。
从羊身上看到了“钱景”
很多农村的年轻人都想着到城里工作。然而,东辽县建安镇安义村37岁的农民侯春海却放弃了城里的好待遇,回到家乡农村搞养殖。对于侯春海如此选择,不仅当地多数村民无法理解,侯春海的家人也十分纳闷。
灵机一动,返乡创业搞养羊产业
侯春海常年在外打工,2014年春节探亲回家后,他无意中发现本村有一块被荒废10多年的集中地。“变荒地为宝地,也可大有作为。”当时的侯春海就这么琢磨着。
于是,2014年3月,他一次性投入10万余元购置了这块荒地的50年土地使用权。当时附近村民都为这事议论纷纷,一致认为太不值当,也不明白侯春海要拿这么一块荒地来干啥?而侯春海早已心中有了数,并在购置荒地的数月内,有条不紊地推进自己的创业项目。荒地刚到手不到一星期,几辆铲车、吊车、推土机便开进这片荒地上,开始平整地面,完成羊舍、围栏的建设。4月份,羊舍盖起后,陆续引进了300只小尾寒羊基础母羊,正式迈上圈舍养羊之路。这时,附近的村民才恍然大悟。5月份,侯春海带头建起了海山牧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利用玉米秸秆做饲料,采取圈养的方法,走出了一条低投资、高回报的养殖致富新路子,为附近村民发展养殖业做出了表率,当时便有5户村民跟着侯春海入社搞起了养羊产业。至此,曾经一块不被人看好的荒地,经过侯春海一“折腾”,还成为了一块“宝地”,村民纷纷向侯春海竖起了大拇指。
科学饲养,引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平时,给羊喝点淡盐水,可以起到清洗肠胃和杀菌的作用。这样羊会长得更好,肉质有韧性。”谈起自己的“养羊经”,侯春海说得头头是道。侯春海说,养羊之初,自己没啥经验,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全靠自己琢磨。比如,刚开始碰上羊崽不进食、母羊难产等棘手问题时,侯春海也是束手无策。但他从未放弃,常向兽医专家请教,并通过养羊QQ群在网上探讨养羊技术。除此之外,为了多掌握养羊的技术和方法,还常到书店买一些养殖知识的书籍,并多次参加养殖技术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侯春海饲养的羊长势喜人,羊群也一天天壮大起来。
先富起来的侯春海没有忘记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养羊以来,他利用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兽医知识和科学饲养技术,默默无闻地为养羊合作社养殖户及安义村周边的养殖农户无偿服务。养殖户遇到牲畜生病等情况时,他总是尽其所能帮助,免费治疗。
2015年7月,侯春海的养羊场产仔160余只,每只以400到500元价格卖给周围养羊散户,实现收入8余万元;9月,养羊场又引进羊羔110只,原计划3个月出栏后可卖到屠宰场,届时又可获利2万余元。但由于近期各地市场羊价出现不同程度下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12月初,侯春海随即抛售了养羊场内的小尾寒羊基础母羊、羊羔580余头,销售收入27万余元。
从2014年4月养羊至今,侯春海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年收益10余万元。问及侯春海来年的打算时,他笑着对记者说:“我打算明年一开春再抓一批新羊,好带领我们合作社的社员在明年大干一场!”对于未来,侯春海信心满怀。
感言: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令你烦忧。这个时候,记得稳住阵脚,奋勇前进,相信一切自会峰回路转。
只想自己当“老板”
“这是咱家新上的一批‘丛林迷彩’,多大尺码都有。看好了,试一试。”这是“80后”创业者赵斌热情地向顾客介绍着新产品。1989年出生在西安区灯塔镇新力村的他,今年27岁,他现在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辞职回家,厌倦在外打工漂泊
野战兄弟连军人用品商店里,赵斌正在对新运来的一批军品服装拆装,准备上架。商店里,堆满了望远镜、军鞋、墨镜之类常用军品。“创业就是这样,更多的时候,什么都得自己做。”赵斌微笑着对记者说。
提起当初的创业选择,赵斌说,自己17岁就走向社会外出打工,在商场做过促销员,在酒店当过服务生,在工地上做过电工……在外打工近10年,去了很多地方,换过很多岗位,直到2013年初,赵斌的一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朋友,说在鄂尔多斯工作有发展,赚得多。于是,赵斌只身前往鄂尔多斯,从事工程塔吊司机工作,工作得心应手,与工地上各位工友相处得也不错。
然而,鄂尔多斯距离老家辽源近1800余公里的路程,回家很不方便。在工地上工作近1年,心里一下陡增起前所未有的孤独感与漂泊感,也让一心想创业的赵斌很不甘心,“还得自己干点啥,打工这么多年,实在是不想帮别人打工了。”赵斌说。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放弃高薪,返乡创业。说干就干,2013年12月,赵斌辞去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工作。“辞职的那天,望着车窗外的风景,告诉自己,告别过去,是时候重新开始新生活了。”赵斌辞职回家后,父母得知他想独自创业的想法后,回绝了他的要求,让他在本地从事老本行,当个塔吊司机。“当个塔吊司机多好,做啥买卖?不行就跟我回家种地。”一向温和的父亲与赵斌在创业问题上出现了分歧,而且连续几天都没有搭理赵斌。
创业起步,对军人用品情有独钟
“虽然我生在农村,但我们这一代‘80后’,尤其在外地待得太久再回乡的人,已经不熟悉土地了。何况,自己家一共才7亩多地。”一次次与父母沟通,赵斌终于说服了父母,同意他在家乡创业。“既然我选择了回家创业这条路,就不能回头,无论成败我都不后悔。”赵斌说。
回乡创业,说着容易做着难,该从哪方面着手呢?在赵斌的心里,其实一直有一个军人梦。从赵斌记事开始到现在,身穿军装的军人总是那么吸引他的眼球。就这样,赵斌脑子里萌生了一个开一家军人用品商店的想法。
创业初期,诸多问题接踵而至,常常令他不知所措,与他之前想象差别很大。尤其是资金成为掣肘,举步维艰。在家人及亲友的共同帮助下,凑齐了创业初期所需的20余万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2014年5月,赵斌在西安区老四百货附近租下一个门面,顺利创办了“野战兄弟连军人用品商店”。为了打开销路,赵斌还在业余时间摆起地摊推介军用户外产品,就这样,仅仅经过3个多月的经营,他的产品就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目前,每个月的销售额达到3万余元。
如今,赵斌已回乡创业1年多,且经营得顺风顺水。回忆创业初期的经历时,赵斌说,刚回来那会儿,还真不习惯。现在时间久了,也就慢慢适应了。“现在想一想,外地繁华的城市也不过如此。房价都那么高,离自己父母又远,还不如回家乡自己创业稳妥。”赵斌的脸上流露出幸福的喜悦。
感言:与给别人打工相比,自己创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强,“小老板”精神,是创业中难能可贵的一种精神。
一次饭局引发的创业灵感
“一旦选择创业这条路,不论前方的路有多么的艰难,绝不能走回头路,只要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过去,迎来的便是成功。”这是退伍兵侯彦鹏对于创业的认识。
战友一句话,创业瞄准白酒领域
侯彦鹏,29岁,龙山区工农乡五一村人。2012年11月,侯彦鹏从武警沈阳市支队退伍。返乡后的他,在本地做过销售员,外出到沈阳打过短工。
2014年初,时值退伍1年有余的侯彦鹏与十几个战友到吉林德惠聚会。席间,大家喝了当地特产烧刀子酒后,都赞不绝口。其中一位战友说,酒挺好,很香、很纯,还不上头。
这一句话,使侯彦鹏萌发了做烧刀子酒白酒代理经销商的想法。说干就干。同年3月,侯彦鹏辞去了在沈阳的工作,用积攒下的近5万元退伍费作为启动资金代理了这个品牌白酒,由此走上了自己的创业路。得知这一消息后,父母站出来反对,认为他的这番举动太过鲁莽、卖酒这事儿也是不务正业。“选择回乡创业,我其实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但每当看到国家出台的扶持退伍兵创业的新闻,又恰巧让我无意中遇到了自己认定的商机,这使我坚定了返乡创业的信心。”侯彦鹏说。
侯彦鹏不顾家人的反对,在福镇街寿山花园小区附近租了门面,办理了有关手续,于2014年6月开业成立了百年烧刀子酒行。
创业初期都是艰难的。公司成立后的3个月内,没有客户和订单来源摆在了侯彦鹏面前。长时间没有盈利的状况曾让他失落、彷徨,之后由于面临资金短缺,多领域推广有局限的难题,困难接踵而至,让侯彦鹏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尽快打开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他每天开着面包车奔波于市区各个乡镇的超市、饭店,中午饿了就啃上个面包当做午饭,也曾为了一份小额订单送货的承诺,在冬天下乡送货途中开车掉过沟里。但是,在他的心底始终有着一个信念:“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打不倒、压不垮,再苦再累也要勇往直前!”最终,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信誉,他的产品逐步打开市场。到2014年底,仅通过半年的经营,就实现纯收入5万余元。这个时候,看到了自己平日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事业渐有起色,侯彦鹏乐了。
扩大经营,带动村民就业致富
侯彦鹏经营的产品口感好,还很经济实惠,加之凭着自己热情真诚的服务态度,深受群众喜爱。现在,酒行已累计投入资金30余万元,经营的产品由此前单一的一个品牌散装白酒,发展到现在5个品牌的10余类产品,并销往市内及周边乡镇。另外,酒行先后解决了当地6名村民就业问题。预计今年的纯收入可达到10万余元。
“侯彦鹏可帮了我一个大忙儿。不然我这回到家后,还真不知道一下子该干点啥。”工农乡五一村村民付伟说。30岁的村民付伟外出打工多年,饱尝了打工的艰辛后,于2015年初返乡。回到家乡后,付伟为找工作的事儿犯了愁。听周围村民说同村侯彦鹏在市里开了一家小酒行,干得挺不错,就想着到侯彦鹏那里“取点生意经”。“外出打工这几年没有攒下啥存款,侯彦鹏知道我想做代理的想法后,还借给了我2万余元启动资金,并且前几批酒都是先赊货的,给了我很大帮助。”
“我打算2016年在市内开一个自己的鲜酿啤酒屋,引进国外啤酒品牌,把国外啤酒从传统的单一酒吧渠道推向大众市场,以此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乡亲共同致富。”对于未来,侯彦鹏这样计划和打算。
感言:创业思维有时不能一根筋儿,适时另辟蹊径,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新门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打井打出新天地
在东辽县金州乡德志村,返乡农民工杨鑫发在外漂泊打拼多年后,毅然选择回乡创业。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周围身边的人:回家乡的农村去,农村广阔天地也可以大有作为!
漂泊多年后返乡创业
杨鑫发,东辽县金州乡德志村五组村民,是一名不折不扣的“50后”。2001年,他和很多一心想跳出农门的村民一样,背起了简单的行囊,带着梦想,选择到大城市中去憧憬自己的未来。
“最初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漠河、绥化等地外出打工,在饭店端过盘子,也在工地做过工。”杨鑫发回忆,后来,他又到沈阳、大连等地的工厂做普工,生活艰辛。
2004年,杨鑫发回家过春节时发现家乡对农民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临近不少村民都已经发家致富,让他看到了自己致富的美景。他便心里开始琢磨,自己能不能也回家乡做点事?“在外面打工,每个月的工资只够自己平时的吃喝,根本攒不下来钱。”杨鑫发说,在异乡的漂泊滋味很不好受,几年来的打工生活,也并没有改变他的贫困面貌。
初回家乡,由于在农村也没有多少土地,杨鑫发看到生猪市场行情不错,于是试着养猪。在他的精心饲养下,养猪仅1年多时间就尝到了甜头。于是他开始扩大养殖范围,同时养起了鸡和猪,使家里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可惜一年后,行情出现下滑,他便开始琢磨如何挖掘新的致富门路。
创业之初遭遇到挫折
一直 以来,杨鑫发就发现东辽县缺少打机井的专业队伍,通过打听,了解到钻井的收益也很高。心里琢磨着,钻井行业前景不错,我为什么不能试一试呢?杨鑫发便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心动不如行动,杨鑫发随后开始了他的打井创业生涯。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杨鑫发透露,2006年夏季,自己开始小试牛刀,但由于起初不懂得打井技术,花费4000余元,最后连一滴水也没挖出来。亲戚看着杨鑫发一筹莫展的,都来劝他不要再做下去了,他曾要创业打井的心思也不由得动摇起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就在大家以为这打井的事要成泡影时,遭遇挫折的杨鑫发迅速调整心态,通过从网上查、买专业书籍等方式弥补打井知识。同时,2007年他到四平、长春等地苦学钻井技术,到打机井的专业队学习,经过努力,杨鑫发终于掌握了钻井技术,并在2009年10月取得了钻井营业执照。在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共同帮助下,杨鑫发组织了一个40余人的钻井队。由于杨鑫发技术过硬、能吃苦,使得钻井队渐渐在东辽县小有名气,他带领村民到市区打井,不但赚到了钱,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么一“折腾”,转变了村里长期存在的“在外没有在家好”的思想观念,调动了全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就这样,自2010年起,杨鑫发每年组织村民3月至10月间外出务工,每人每年可为家庭增收3至4万元。每当看到自己带领的村民领到高额工资开心的样子时,杨鑫发感到自己很自豪,也很值得。
目前,杨鑫发的钻井业务已经拓展到了整个辽源地区,拥有专业钻井机3台,设备价值16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钻井队也从当年的一支队伍发展成现在的3支队伍,就是这样的一位普通的农民,一年带动全县的劳务经济收入多达数百万元。2014年,杨鑫发被省、市、县评选为劳务经纪带头人,同时荣获2014年省人社厅颁发的劳务经纪带头人奖状。
感言:“天上不可能掉馅饼”,创业之路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不能靠一时的一腔热情,而是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强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赵强 摄
本版策划 李及肃 咸凯慧
从羊身上看到了“钱景”
很多农村的年轻人都想着到城里工作。然而,东辽县建安镇安义村37岁的农民侯春海却放弃了城里的好待遇,回到家乡农村搞养殖。对于侯春海如此选择,不仅当地多数村民无法理解,侯春海的家人也十分纳闷。
灵机一动,返乡创业搞养羊产业
侯春海常年在外打工,2014年春节探亲回家后,他无意中发现本村有一块被荒废10多年的集中地。“变荒地为宝地,也可大有作为。”当时的侯春海就这么琢磨着。
于是,2014年3月,他一次性投入10万余元购置了这块荒地的50年土地使用权。当时附近村民都为这事议论纷纷,一致认为太不值当,也不明白侯春海要拿这么一块荒地来干啥?而侯春海早已心中有了数,并在购置荒地的数月内,有条不紊地推进自己的创业项目。荒地刚到手不到一星期,几辆铲车、吊车、推土机便开进这片荒地上,开始平整地面,完成羊舍、围栏的建设。4月份,羊舍盖起后,陆续引进了300只小尾寒羊基础母羊,正式迈上圈舍养羊之路。这时,附近的村民才恍然大悟。5月份,侯春海带头建起了海山牧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利用玉米秸秆做饲料,采取圈养的方法,走出了一条低投资、高回报的养殖致富新路子,为附近村民发展养殖业做出了表率,当时便有5户村民跟着侯春海入社搞起了养羊产业。至此,曾经一块不被人看好的荒地,经过侯春海一“折腾”,还成为了一块“宝地”,村民纷纷向侯春海竖起了大拇指。
科学饲养,引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平时,给羊喝点淡盐水,可以起到清洗肠胃和杀菌的作用。这样羊会长得更好,肉质有韧性。”谈起自己的“养羊经”,侯春海说得头头是道。侯春海说,养羊之初,自己没啥经验,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全靠自己琢磨。比如,刚开始碰上羊崽不进食、母羊难产等棘手问题时,侯春海也是束手无策。但他从未放弃,常向兽医专家请教,并通过养羊QQ群在网上探讨养羊技术。除此之外,为了多掌握养羊的技术和方法,还常到书店买一些养殖知识的书籍,并多次参加养殖技术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侯春海饲养的羊长势喜人,羊群也一天天壮大起来。
先富起来的侯春海没有忘记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养羊以来,他利用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兽医知识和科学饲养技术,默默无闻地为养羊合作社养殖户及安义村周边的养殖农户无偿服务。养殖户遇到牲畜生病等情况时,他总是尽其所能帮助,免费治疗。
2015年7月,侯春海的养羊场产仔160余只,每只以400到500元价格卖给周围养羊散户,实现收入8余万元;9月,养羊场又引进羊羔110只,原计划3个月出栏后可卖到屠宰场,届时又可获利2万余元。但由于近期各地市场羊价出现不同程度下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12月初,侯春海随即抛售了养羊场内的小尾寒羊基础母羊、羊羔580余头,销售收入27万余元。
从2014年4月养羊至今,侯春海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年收益10余万元。问及侯春海来年的打算时,他笑着对记者说:“我打算明年一开春再抓一批新羊,好带领我们合作社的社员在明年大干一场!”对于未来,侯春海信心满怀。
感言: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令你烦忧。这个时候,记得稳住阵脚,奋勇前进,相信一切自会峰回路转。
只想自己当“老板”
“这是咱家新上的一批‘丛林迷彩’,多大尺码都有。看好了,试一试。”这是“80后”创业者赵斌热情地向顾客介绍着新产品。1989年出生在西安区灯塔镇新力村的他,今年27岁,他现在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辞职回家,厌倦在外打工漂泊
野战兄弟连军人用品商店里,赵斌正在对新运来的一批军品服装拆装,准备上架。商店里,堆满了望远镜、军鞋、墨镜之类常用军品。“创业就是这样,更多的时候,什么都得自己做。”赵斌微笑着对记者说。
提起当初的创业选择,赵斌说,自己17岁就走向社会外出打工,在商场做过促销员,在酒店当过服务生,在工地上做过电工……在外打工近10年,去了很多地方,换过很多岗位,直到2013年初,赵斌的一个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朋友,说在鄂尔多斯工作有发展,赚得多。于是,赵斌只身前往鄂尔多斯,从事工程塔吊司机工作,工作得心应手,与工地上各位工友相处得也不错。
然而,鄂尔多斯距离老家辽源近1800余公里的路程,回家很不方便。在工地上工作近1年,心里一下陡增起前所未有的孤独感与漂泊感,也让一心想创业的赵斌很不甘心,“还得自己干点啥,打工这么多年,实在是不想帮别人打工了。”赵斌说。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放弃高薪,返乡创业。说干就干,2013年12月,赵斌辞去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工作。“辞职的那天,望着车窗外的风景,告诉自己,告别过去,是时候重新开始新生活了。”赵斌辞职回家后,父母得知他想独自创业的想法后,回绝了他的要求,让他在本地从事老本行,当个塔吊司机。“当个塔吊司机多好,做啥买卖?不行就跟我回家种地。”一向温和的父亲与赵斌在创业问题上出现了分歧,而且连续几天都没有搭理赵斌。
创业起步,对军人用品情有独钟
“虽然我生在农村,但我们这一代‘80后’,尤其在外地待得太久再回乡的人,已经不熟悉土地了。何况,自己家一共才7亩多地。”一次次与父母沟通,赵斌终于说服了父母,同意他在家乡创业。“既然我选择了回家创业这条路,就不能回头,无论成败我都不后悔。”赵斌说。
回乡创业,说着容易做着难,该从哪方面着手呢?在赵斌的心里,其实一直有一个军人梦。从赵斌记事开始到现在,身穿军装的军人总是那么吸引他的眼球。就这样,赵斌脑子里萌生了一个开一家军人用品商店的想法。
创业初期,诸多问题接踵而至,常常令他不知所措,与他之前想象差别很大。尤其是资金成为掣肘,举步维艰。在家人及亲友的共同帮助下,凑齐了创业初期所需的20余万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2014年5月,赵斌在西安区老四百货附近租下一个门面,顺利创办了“野战兄弟连军人用品商店”。为了打开销路,赵斌还在业余时间摆起地摊推介军用户外产品,就这样,仅仅经过3个多月的经营,他的产品就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目前,每个月的销售额达到3万余元。
如今,赵斌已回乡创业1年多,且经营得顺风顺水。回忆创业初期的经历时,赵斌说,刚回来那会儿,还真不习惯。现在时间久了,也就慢慢适应了。“现在想一想,外地繁华的城市也不过如此。房价都那么高,离自己父母又远,还不如回家乡自己创业稳妥。”赵斌的脸上流露出幸福的喜悦。
感言:与给别人打工相比,自己创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强,“小老板”精神,是创业中难能可贵的一种精神。
一次饭局引发的创业灵感
“一旦选择创业这条路,不论前方的路有多么的艰难,绝不能走回头路,只要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过去,迎来的便是成功。”这是退伍兵侯彦鹏对于创业的认识。
战友一句话,创业瞄准白酒领域
侯彦鹏,29岁,龙山区工农乡五一村人。2012年11月,侯彦鹏从武警沈阳市支队退伍。返乡后的他,在本地做过销售员,外出到沈阳打过短工。
2014年初,时值退伍1年有余的侯彦鹏与十几个战友到吉林德惠聚会。席间,大家喝了当地特产烧刀子酒后,都赞不绝口。其中一位战友说,酒挺好,很香、很纯,还不上头。
这一句话,使侯彦鹏萌发了做烧刀子酒白酒代理经销商的想法。说干就干。同年3月,侯彦鹏辞去了在沈阳的工作,用积攒下的近5万元退伍费作为启动资金代理了这个品牌白酒,由此走上了自己的创业路。得知这一消息后,父母站出来反对,认为他的这番举动太过鲁莽、卖酒这事儿也是不务正业。“选择回乡创业,我其实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但每当看到国家出台的扶持退伍兵创业的新闻,又恰巧让我无意中遇到了自己认定的商机,这使我坚定了返乡创业的信心。”侯彦鹏说。
侯彦鹏不顾家人的反对,在福镇街寿山花园小区附近租了门面,办理了有关手续,于2014年6月开业成立了百年烧刀子酒行。
创业初期都是艰难的。公司成立后的3个月内,没有客户和订单来源摆在了侯彦鹏面前。长时间没有盈利的状况曾让他失落、彷徨,之后由于面临资金短缺,多领域推广有局限的难题,困难接踵而至,让侯彦鹏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尽快打开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他每天开着面包车奔波于市区各个乡镇的超市、饭店,中午饿了就啃上个面包当做午饭,也曾为了一份小额订单送货的承诺,在冬天下乡送货途中开车掉过沟里。但是,在他的心底始终有着一个信念:“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打不倒、压不垮,再苦再累也要勇往直前!”最终,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信誉,他的产品逐步打开市场。到2014年底,仅通过半年的经营,就实现纯收入5万余元。这个时候,看到了自己平日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事业渐有起色,侯彦鹏乐了。
扩大经营,带动村民就业致富
侯彦鹏经营的产品口感好,还很经济实惠,加之凭着自己热情真诚的服务态度,深受群众喜爱。现在,酒行已累计投入资金30余万元,经营的产品由此前单一的一个品牌散装白酒,发展到现在5个品牌的10余类产品,并销往市内及周边乡镇。另外,酒行先后解决了当地6名村民就业问题。预计今年的纯收入可达到10万余元。
“侯彦鹏可帮了我一个大忙儿。不然我这回到家后,还真不知道一下子该干点啥。”工农乡五一村村民付伟说。30岁的村民付伟外出打工多年,饱尝了打工的艰辛后,于2015年初返乡。回到家乡后,付伟为找工作的事儿犯了愁。听周围村民说同村侯彦鹏在市里开了一家小酒行,干得挺不错,就想着到侯彦鹏那里“取点生意经”。“外出打工这几年没有攒下啥存款,侯彦鹏知道我想做代理的想法后,还借给了我2万余元启动资金,并且前几批酒都是先赊货的,给了我很大帮助。”
“我打算2016年在市内开一个自己的鲜酿啤酒屋,引进国外啤酒品牌,把国外啤酒从传统的单一酒吧渠道推向大众市场,以此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乡亲共同致富。”对于未来,侯彦鹏这样计划和打算。
感言:创业思维有时不能一根筋儿,适时另辟蹊径,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新门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打井打出新天地
在东辽县金州乡德志村,返乡农民工杨鑫发在外漂泊打拼多年后,毅然选择回乡创业。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周围身边的人:回家乡的农村去,农村广阔天地也可以大有作为!
漂泊多年后返乡创业
杨鑫发,东辽县金州乡德志村五组村民,是一名不折不扣的“50后”。2001年,他和很多一心想跳出农门的村民一样,背起了简单的行囊,带着梦想,选择到大城市中去憧憬自己的未来。
“最初在黑龙江齐齐哈尔、漠河、绥化等地外出打工,在饭店端过盘子,也在工地做过工。”杨鑫发回忆,后来,他又到沈阳、大连等地的工厂做普工,生活艰辛。
2004年,杨鑫发回家过春节时发现家乡对农民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临近不少村民都已经发家致富,让他看到了自己致富的美景。他便心里开始琢磨,自己能不能也回家乡做点事?“在外面打工,每个月的工资只够自己平时的吃喝,根本攒不下来钱。”杨鑫发说,在异乡的漂泊滋味很不好受,几年来的打工生活,也并没有改变他的贫困面貌。
初回家乡,由于在农村也没有多少土地,杨鑫发看到生猪市场行情不错,于是试着养猪。在他的精心饲养下,养猪仅1年多时间就尝到了甜头。于是他开始扩大养殖范围,同时养起了鸡和猪,使家里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可惜一年后,行情出现下滑,他便开始琢磨如何挖掘新的致富门路。
创业之初遭遇到挫折
一直 以来,杨鑫发就发现东辽县缺少打机井的专业队伍,通过打听,了解到钻井的收益也很高。心里琢磨着,钻井行业前景不错,我为什么不能试一试呢?杨鑫发便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心动不如行动,杨鑫发随后开始了他的打井创业生涯。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杨鑫发透露,2006年夏季,自己开始小试牛刀,但由于起初不懂得打井技术,花费4000余元,最后连一滴水也没挖出来。亲戚看着杨鑫发一筹莫展的,都来劝他不要再做下去了,他曾要创业打井的心思也不由得动摇起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就在大家以为这打井的事要成泡影时,遭遇挫折的杨鑫发迅速调整心态,通过从网上查、买专业书籍等方式弥补打井知识。同时,2007年他到四平、长春等地苦学钻井技术,到打机井的专业队学习,经过努力,杨鑫发终于掌握了钻井技术,并在2009年10月取得了钻井营业执照。在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共同帮助下,杨鑫发组织了一个40余人的钻井队。由于杨鑫发技术过硬、能吃苦,使得钻井队渐渐在东辽县小有名气,他带领村民到市区打井,不但赚到了钱,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么一“折腾”,转变了村里长期存在的“在外没有在家好”的思想观念,调动了全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就这样,自2010年起,杨鑫发每年组织村民3月至10月间外出务工,每人每年可为家庭增收3至4万元。每当看到自己带领的村民领到高额工资开心的样子时,杨鑫发感到自己很自豪,也很值得。
目前,杨鑫发的钻井业务已经拓展到了整个辽源地区,拥有专业钻井机3台,设备价值16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钻井队也从当年的一支队伍发展成现在的3支队伍,就是这样的一位普通的农民,一年带动全县的劳务经济收入多达数百万元。2014年,杨鑫发被省、市、县评选为劳务经纪带头人,同时荣获2014年省人社厅颁发的劳务经纪带头人奖状。
感言:“天上不可能掉馅饼”,创业之路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不能靠一时的一腔热情,而是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侯春海在自己的养殖场喂羊
瞄准白酒市场的退伍兵侯彦鹏
从事军品服装批发生意的赵斌
巧念打井“生意经”的杨鑫发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赵强 摄
本版策划 李及肃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