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辽源的成衣铺
张锦春
解放前,辽源没有服装厂,但有一些专门做衣服的店铺,人们称之为“成衣铺”。那时,人们管做衣服的手艺人叫“成衣匠”或“裁缝”,但当面都称其为“师傅”。
当年,成衣铺一般开设在临街的门市房,各家门前都垂直竖立地悬挂着一块长形的木头牌子,在上面写着自己店铺的名字。
成衣铺按其制作的衣服品类分为两种,一种专做西服、呢子大衣(时称“大氅”),称为洋服店;另一种专做中式便服,称为服装店。二者兼顾的也称服装店。
洋服店主要承做西服、呢子大衣、燕尾服、马甲、洋服衬衫等。服装店一般是做中式服装,如长袍、马褂、帽头、皮袄、旗袍、制服、大布衫、小布衫、夹袄、棉衣、棉裤等。一些比较大的服装店能做呢绒马褂、女子结婚时穿的绸缎服装等。
当年,辽源有大小成衣铺五六十家,从业人数达二三百人。大的成衣铺有掌柜的、伙计、徒弟十几人,缝纫机八九台,还有锁边机和电熨斗。如在小什字街西南角上的“会昌西服店”有缝纫机8台,案板7张,掌柜的、5名伙计、4名徒弟共10人。掌柜的韩会亭是在日本服装店学的徒,做西服手艺甚高,这家成衣铺专做西服。又如小什字街南边的“松林洋服店”掌柜的王松林、商场胡同(今吉阳路)东路口的“东英洋服店”掌柜的江东英等人都是在沈阳学的徒,都是做西服的高手。做中式便服的高手有史德富、柳汗生、贾恩国、老金头、老石头、老郑头等。至于一家一户、夫妻两人开的小成衣铺就更多了。
那时在成衣铺学徒三年,柜上供吃供住。第一年、第二年不给钱,过年时柜上给做个大布衫,买双新鞋和新袜子。第三年给相当于今天的500元钱,还给做一套棉衣和棉裤。大的成衣铺都有伙房,小的成衣铺徒弟做饭。
当年老百姓生活水平很低,一般都是由自己家妇女给大人孩子做衣服。因成衣铺做的衣服样子好看、板正,还会做学生穿的制服,所以有很多人到成衣铺去做衣服。那时是由顾客自己带布料,由成衣铺给加工制作衣服,只收加工费,不收其他钱。成衣铺开春、入冬和过年前伙计最忙,天天得打夜作,柜上供夜饭。有时随时局的变化,生意也有很大变化。如1946年至1947年,国民党军队占领辽源时期,讲穿戴,到成衣铺去做衣服的人很多,生意也就非常兴隆。当年国民党驻军207师军官带着太太乘坐美式吉普车到松林洋服店去做高档服装,因为活计太多,一般都不对外收活了。1947年6月辽源解放以后,八路军不讲穿戴,去做活计的人少了,去做长袍、马褂、旗袍、西服的人干脆没有了。人人都讲艰苦朴素,个个都穿着自己家做的大棉袄、大棉裤、大布鞋去上班干活,此时成衣铺的生意又不行了。今天人们讲穿戴,穿名牌,都到商店去买衣服穿,只有那些会过日子的人为了省钱,拿布料到成衣铺去加工服装,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