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在东辽河上修建的小吊桥
张锦春
辽源解放初期,在通往市政府“向阳大桥”那里的东辽河上没有桥。那时在河床里断断续续地铺着一趟大石头,两岸上的过往行人是踩着石头过河的。后来人们在河床里砸楔了一些不太粗的小木桩子做桥墩,在上面铺了一趟“跳板”,修了一个离河面只有两尺高的简易独木桥。一节跳板12尺长,一尺半宽,厚只有2寸半,弹性很大,行人过桥时都得小心翼翼。一些擓筐背篓、挑挑担担的人因身体东摇西摆,常有掉河落水者。
解放后,向阳一带有很多小学生到城里念书,也都得走这个不到两尺宽的小木板桥。跳板弹性大,有的同学好奇,就会在桥上乱蹦。一天,一个女同学在前边走,一个男同学在后边双脚一蹦,前边的女同学就掉在河里了。这个女学生家长不让,就找市教育局了。因为这类事件出现过不少次,教育局就向市政府作了汇报。当时刚解放不久,政府没有钱修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市政府就去找富有的矿务局商量怎么办。政府如此重视矿务局,矿务局又是全市最大的企业,不能丢面子,最后答应由矿务局出建桥的全部材料,由政府出工钱,在那里修一座钢筋小吊桥。
1954年,辽源高中教师王英杰设计了图纸。修这座小吊桥时,在河道中心位置修筑了一个大水泥墩子作支撑点,以防桥面的摆动幅度太大,在河的两岸架起两根大钢索,把桥吊在钢索上,成了一座钢筋小吊桥。吊桥长100多米,宽1.5米,桥面上铺设的是厚木板,两侧是1米多高的钢筋护栏,走在上面直晃动。每当学校组织学生到郊外去野游时,老师都告诉学生,过桥时不能齐步走,要走杂乱的步伐,来保证过桥时的平稳和安全。当时,吊桥只限行人通过,过往车辆需要从河床上涉水或在封冻后通过。向阳一带菜农有时也推手推车过桥进城卖菜,市政府为保证安全,在桥的两头又各焊上两个大铁柱子,手推车就过不去吊桥了。
当年远看这座钢筋小吊桥,还算作是辽源的一道风景线,很多人还都到小吊桥上合影留念呢!那时,这座小吊桥是辽源市的一项大工程,人们在桥上走是很高兴的,都感到是了不起的事呢!
后来,辽源市经济不断发展,市政府就拆除了这座钢筋小吊桥,在其原址上修建了今天钢筋混凝土的向阳大桥。